日本右翼苦心掩蓋、篡改歷史的證據,見劃線處。
?
根據日本外交檔案記載,1885年9月22日,沖繩縣令西村拾三根據內務省的命令做了調查,調查的結果是,“該島與前時呈報之大東島地勢不同,恐無疑系與《中山傳信錄》記載之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等屬同一島嶼。若屬同一地方,則顯然不僅也已為清國冊封原中山王使船所悉,且各附以名稱,作為琉球航海之目標,故是否與此番大東島一樣,調查時即立標仍有所疑慮”。
這是他們調查的一個結果。但是,這個結果出來之后他們并沒有善罷甘休,而是繼續調查。第二次調查結果是同年10月21日。第二次調查以后,日本當時的外務卿井上馨又給內務卿山縣有朋寫信稱:“關于沖繩縣與清國福州之間散在的無人島、久米赤島以外二島事宜,該等島嶼亦接近清國國境,與先前完成踏查之大東島相比,發現其面積較小,尤其是清國亦附有島名,近日清國報章等,刊載我政府擬占據臺灣附近清國所屬島嶼之傳聞,對我國抱有猜疑,且屢促清政府之注意。此刻若公然建立國標等舉措,必遭清國疑忌,故當前宜僅限于實際調查及詳細報告其港灣形狀,有無可待日后開發之土地物產等,而建國標及著手開發等,可待他日見機而作。”
從其第二次調查結果看,他們明知這個島嶼不是無主地,而中國早就附有島名并警惕日本占島,但還不罷休。后來沖繩縣令西村拾三奉命第三次再度秘密調查,其結論是:“這些島嶼未必與清國完全無關,萬一發生糾紛,如何處置,請速指示”。當時,日本對華戰爭準備尚未就緒,擔心觸動清政府,所以只好暫時作罷,結果一放就是十年。
然而,日本右翼勢力則刻意歪曲篡改日本竊取釣魚島的歷史。日本外務省也不談這段歷史。不僅如此,他們還通過對文獻的篡改和斷章取義來欺騙日本公眾。這樣的話,日本民眾當然會對中國不滿。這樣說有什么根據呢?
日本沖繩縣“尖閣諸島防衛協會”會長惠忠久1996年出版了一本資料集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據。作者說那是他近二十幾年苦心研究的成果,包括實際調查的結果。其中有一段文字中間出現:“中略……”,“以下略……”等省略的部分。而被省略刪除的內容就是剛才我給大家展示的日文原文的那一部分,結果這句話就變成了:關于沖繩縣與清國福州之間散在的無人島、久米赤島以外二島事宜……當前宜僅限于實際調查及詳細報告其港灣形狀,有無可待日后開發之土地物產等,而建國標及著手開發等,可待他日見機而作。對照一下上述日本外交文書第18卷外務省檔案原件全文便不難看出,這純屬斷章取義的篡改和掩蓋歷史事實的自欺欺人。
直到甲午戰爭前兩個月,即1894年5月12日沖繩縣秘密調查釣魚島的最終結論是:自1885年之后沒有再做實地調查,故難有確報。關于這些島嶼,沒有任何文字記載或口頭傳說佐證這些島嶼是本國的。
甲午戰爭爆發后的1894年12月27日,日本內務大臣野村靖發密文給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稱:關于“久場島、魚釣島建立所轄標樁事宜”,“今昔形勢已殊,有望提交內閣會議重議此事”(日本外交文書第23卷)。結果,1895年1月14日,日本明治政府不等甲午戰爭結束便迫不及待地通過“內閣決議”,單方面秘密決定將釣魚島劃歸沖繩縣所轄。日本就這樣竊取了釣魚島。三個月以后《馬關條約》一簽署,臺灣及其所有附屬島嶼被迫割讓給日本,無論《馬關條約》是否具體寫明,釣魚島自然包括其中。實際上,日本當時并沒有建所謂“國家標樁”。其原因之一或許是日本吞并臺灣后已覺得無此必要了。如果當時日本認為,《馬關條約》不能涵蓋釣魚島,那肯定還會在該島建立標樁,已確立日本的統治權。直到20世紀60年代,日本才趁當時中蘇關系惡化之際派人登島建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