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新政
2011年10月,郭樹清履新。此后,證監會出臺新政策的密集度之高讓資本市場頗為震動,媒體則用姓氏冠名此輪包括發行體制在內的一攬子改革措施。郭樹清曾在內部提出新股發行能否不審的命題,提出信息披露為導向的審批模式,但爭議也隨之而來。
郭氏新政最受關注的部分無疑是新股發行體制的改革,因為這直接影響資本市場的格局。在2012年4月1日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當中,存量發行、券商自薦個人投資者參與網下詢價和配售、加大網下配售比例、平均市盈率超同業25%紅線等政策十分奪人眼球。
在最終推出的《新股發行改革指導意見》中,明確了批文有效期內自主選擇發行時間窗口和發行價超同業25%需要補充披露的內容等。
但對于此輪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創新亮點頗多”,但“微調治標不治本”(參見本刊2012年第15期“新股發行改革走入死胡同”)。
這些看上去市場化的改革措施為不少業內人士質疑甚至詬病。不只一位保薦代表人認為,25%的發行價和市盈率紅線管制色彩過于明顯。
一位資本市場資深人士甚至認為,由于PE市場利益錯綜復雜,證監會無力監管一級市場的突擊入股等問題,25%的規定其實是證監會對一二級市場利差的一個劃分,一旦公司上市,則可以通過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的二級市場監管經驗加以控制。抑制炒新就是二級市場監管手段的充分體現。
對于這項政策本身,不少保薦代表人也認為不會奏效,即使需要說明和披露,總是可以找出理由來應對,因為保薦代表人的專業素質之一就體現在如何幫助公司回應證監會的反饋意見方面。
對于券商自薦個人投資者,投行人士更是表示質疑,如何保證個人投資者比機構更不容易串謀,這是一個沒有確定答案的命題。
除了對這些“微調”的熱議,如何真正使審批流程和結果公開透明則更令資本市場期待。
早在2012年初,創業板私募債發行初審,證監會決定分權給深交所。這一分權且不論大小,仍讓外界看到了向著市場化發行的一絲松動跡象。
幾乎一年之后,11月,深交所已籌備新部門準備接手再融資權的下放,再次燃起市場對再融資新規的期盼。市場人士認為,盡管目前交易所仍受到證監會很強的影響,但發審權力的部分下放仍是令人興奮的風向標。
證監會副主席姚剛在寧波會議上透露,未來在再融資價格等方面將進一步放開限制,將逐步發揮三板市場的作用,公開發行未必意味著上市。同時,放開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限制,并考慮H股全流通政策的推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