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憲所處的年代正是清末民初各種思潮與運動風起云涌的年代。作為一位亦舊亦新的人物,王國憲和他那個時代的杰出學人一樣,一邊接受科舉制度帶來的功名,一邊參與維新運動,接受時代的洗禮,在傳統與激進的煎熬中度過自己的中青年時代。
宣統二年即1910年,王國憲特受四等嘉禾章和狀,選授廣東省樂昌縣教諭;民國初期擔任廣東省參議員,參政議政。然而,一心嗜好讀書的王國憲,還是遵從祖訓回瓊,先是主講經研書院,后步其曾祖父后塵,在瓊臺書院任教。此后一生致力于海南的文化教育活動,成為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海南文化教育界極其重要的參與者和貢獻者。
編撰整理海南先賢叢書
當記者在翻閱民國海南地方叢書時,發現王國憲的影子無處不在。王國憲以一人之精力親自撰寫、編輯、整理的地方志和先賢叢書簡直是汗牛充棟,甚至小到“海南醫院”1931年創辦的院刊,均可見王國憲先生親寫的發刊詞。可以說,他一個人就擔負起編撰者、整理者、出版者等多重角色。今人難以想象,在一切靠手抄眼看的年代,光要通覽這些難以計數的著作,不知道要耗去一個人多少的光陰和心血,哪怕是借助神力,也不知道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而放在我們跟前的先賢之作如此眾多。
居于什么樣的理念讓王國憲先生舍棄一切,致力于海南文化典籍的書寫和編撰?
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地方文獻室陳秀云女士介紹,1927年由王國憲的得意門生、私立海南大學教授王夢云等人發起成立的海南書局,陸續出版了由王國憲先生總撰、編輯和整理的難以計數的海南系列書目,工程量的浩大讓人難以置信:丘濬的《瓊臺類稿》24卷、《瓊臺會稿》50卷、《大學衍義補》160卷、《世史正綱》32卷、《朱子學的》4卷、《家禮儀節》2卷、《投筆記》32卷,海瑞的《備忘集》4卷,白玉蟾的《白玉蟾全集》,王佐的《雞肋集》,邢宥的《湄丘集》,王弘誨的《天池草》2卷,陳是集的《溟南詩選》,蘇東坡的《海外集》等。
他還整理、編纂了很多地方志和人物傳記等,如《瓊州府志》(張岳崧編)、《瓊山縣志》、《儋縣志》、《瓊臺書院志》、《瓊山縣征訪錄》、《王氏合族大譜》、《王氏經籍志》、《明朝詩選》、《瓊臺耆宿集》、《讀書筆記》等,并撰寫《唐李衛國公傳》(李德裕傳)、《宋李忠定、莊簡公傳》(李綱、李光傳)、《宋趙忠簡公傳》(趙鼎傳)、《宋胡忠簡公傳》(胡銓傳)等,并自書銘記,以記其事。王國憲以極其深厚的學養功夫,行“立心、立德、立言”的使命,以超強的能力、魄力和精力,團結一批海南學人、出版家,完成了多人才可以完成的偉業,至今看來,仍然是一道閃耀著歷史光芒的學術奇觀,令人拍案驚奇!
半個多世紀之后的2004年,由洪壽祥主編、周偉民執行主編的《海南地方志叢刊》96集陸續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中的《海南先賢詩文叢刊》,多數集子是以王國憲編纂的《海南叢書》作為編校底本的。王國憲的名字重新進入海南學界和讀者的視野,他的精神之火再次在故鄉熱土被傳承。王國憲,一代學問家、藏書家和出版家的歷史功績應該和他所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一樣,永遠被人們銘記。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