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古老的書院已所剩無幾
書院的興辦給海南吹進了一股文明之風。從宋代至清代,海南中舉人785人,瓊山占358人,占45.6%;登進士105人,瓊山占58人,占55.24%。尤其明清兩代,瓊山學子中進士者達53人,是全國在這兩代中登進士較多的縣之一。在歷史上留下過“一里出三賢”(一里指府城金花村朱吉里,三賢指海瑞、丘浚和許子偉)的佳話,流芳千古。
據《瓊州府志》和《瓊山縣志》記載,自宋迄清,除了府城東南的瓊州學宮、瓊山縣學宮及源頭的石湖書院外,自上至下沿美舍河畔有瓊臺書院、蘇泉書院、崇文書院、桐墩書院、雁峰書院、東坡書院等10多所著名學府。丘浚、海瑞、薛遠、許子偉、鄭廷鵠、唐絹、唐胄等一大批海南俊杰,通過學宮和書院的教育,一步步邁向中原,名揚神州。
隨著歷史的變遷,昔日古老的書院如今已所剩無幾。目前保持比較完整的只有瓊臺書院。瓊臺書院位于府城中山路和文莊路交叉路口南側,創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間,為廣東分巡雷瓊道焦映漢所創建,是清代瓊州最高學府。書院坐北朝南,初建時大堂后面正中有座奎星亭,乾隆十八年(1753),書院第一次擴建,將奎星亭擴建為奎星樓,此后經多次擴建修繕,現存的主體建筑奎星樓,距今已有23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瓊臺書院已經成為海南的旅游名片,聞名遐邇。
在海南有很多進士、舉人回家鄉創辦書院,造福鄉梓。明代進士唐胄是府城攀丹村人,明正德初年在家鄉創辦西洲書院,為其棄官歸鄉讀書之所,參議張簡題字“養優書院”。十四年(1519)副使王弘巡察瓊州,改名“西洲”,清代廢。而今西洲書院在他的家鄉攀丹村重修,重現昔日的風貌。
清代吳典是府城鎮草芽巷人。清乾隆三十四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任總校中秘書。以博學多才著稱,連任國史館、三通館、四庫等編修官和武英殿分校官,參加《國史》、《四庫全書》的編纂,參與《永樂大典》的補佚工作。
父親去世后吳典辭官回家,出任海南當時最高學府瓊臺書院主講。為方便更多的人求學讀書,吳典在府城萬壽亭街創辦“珠崖義學”,免費開學授徒。后來“珠崖義學”被廢,目前在府城萬壽亭街原址上還可以看到“珠崖義學”石匾,聳立在石門上,旁邊是倒塌的廢墟和瘋長的亂草,充滿歷史的滄桑感。
還有更多的古老書院早已事過境遷,難覓其蹤,但是,它們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永遠記錄在史冊中,這些海南儒學文明的搖籃,歷史將永遠銘記……
(本文在采寫過成中得到梁統興先生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