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3/04/4487fc92394b0ed6e31403.jpg)
臨高縣多文鎮多文村賢書坊遺址。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3/04/4487fc92394b0ed6e31b04.jpg)
明朝修建的古石路。
經過西線高速公路,看到多文的路牌很多人都會不解地問,多文是什么意思?是方言的音譯還是另有其意。
其實多文就是取“多”和“文”兩字的字面意,即文人眾多的意思,只是在臨高話中喜用倒裝,就簡化成了多文。“多文”一詞以及現在的多文鎮、多文集、多文嶺、多文空心菜,都源于多文村。多文村原名雨文村,由于在明朝出了“一監兩舉七貢生”而聞名瓊州,因文人學士眾多,根據鄉情民意,改名為多文村。
從西線高速公路多文路口下來,穿過紅華農場,你就會看到多文村古樸的村門,進了村一條筆直的小路直通村落深處,周圍立即少了份喧囂而多了份幽靜。
村中古碑、古橋、古井、古坊隨處可見,而每一件古物背后都隱藏著一段精彩的故事,等待著后人的傾聽。
一村兩舉人
在多文村的東門,有一座石橋,全部用方石壘成,橋長約80米,寬10米,高3米。雖年代久遠,人畜依然通行自如。多文學堂的老校長吳萬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此橋名叫朝陽橋,是村中舉人吳瑞所建。
海南日報記者在《道光瓊州府志》第三冊中找到吳瑞于明正德十一年丙子(公元1516年)中舉,而根據村中族譜記載,吳瑞中舉時年僅十八歲。但他不愿出仕,更愿意發揚吳氏先祖重教興學的優良傳統,開始傳道授業解惑。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他看到村人涉水困難,就在村東門修建了一座石橋,并命名為朝陽橋。
村中后人為紀念吳瑞對多文村做的貢獻,在村前建了一座賢書坊,此坊在《道光瓊州府志》和《光緒臨高縣志》里都有記載。這座建于嘉靖十年的賢書坊高一仞,廣三間,縱五尺,橫九尺,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被颶風刮倒的龍眼樹壓崩,現在遺址尚存。
吳瑞一直受后世愛戴和敬重,民國三十四年,吳氏后人吳維精寫詩贊道:“東門流水石橋深,欲思前功卻系心,幾代兵戌羈患難,飽嘗世志感知情”。
吳瑞的后人也一直保存著先祖遺物,作為傳家寶。海南日報記者在其第二十五代孫吳某的家中看到其珍藏的吳瑞用過的硯臺、穿過的錦袍和喂馬盆。在清朝時,其古硯曾有人出五十金購之,被村人婉卻。
多文村東有一橋,村南也有一橋,此橋為另一位舉人吳日乙所建。根據《道光瓊州府志》記載,,吳日乙于明朝嘉靖十六年丁酉年(公元1537年)中舉人,經魁第五名,特授文林郎,任廣西梧州興業縣知縣。
多文學堂老校長吳萬就介紹,族譜記載吳日乙為官時,辦事公道、受人敬佩。還鄉后,看到村南獨木橋極為艱險,于是出資修橋。
而在《道光瓊州府志》里,記載吳日乙還立了一座經元坊,激勵后人發奮讀書。經過村人指點,我們找到經元坊的遺址,坊的基石尚存。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