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家的明代飲馬槽
王淑英祖上傳下的明朝長袍
一榜庠士村
明朝是多文村最為輝煌的年代,在明嘉靖十三年甲午(公元1534年),多文村學子赴瓊州府(今府城)應試,試后揭榜,全榜十二名都是多文村的學子,轟動瓊州,人稱多文村為“一榜庠士村”。
在多文村中還有一個六角形的水井較為特別,雖已廢棄但長年不干涸,水味清甜。村人介紹,此井名叫巡檢井,是明歲貢吳善政所挖。
據吳氏族譜記載,吳善政于明永樂年間,任安南交趾巡檢司,卸任還鄉后,得知村人所挖的三口井,水質不好,于是重選水源挖深井,解決了村人喝水困難。
村人喝水難題解決了,擔水難題還在。從村南門到巡檢井還有一條泥濘路。每逢下雨,稍不小心就會滑倒,挑重物更是步履維艱。
于是在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吳善政用石鋪路,修成了一條寬闊平坦的卵石路。經過數不清人畜腳板、車輪的磨礪和多年風雨的沖刷,卵石路變成現在的古石路。
從古石路上走過,你會情不自禁感嘆:“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吳善政是“一監兩舉七貢生”中七個貢生之一,在《道光瓊州府志》中還能查到另外六個人的名字。吳道賢,任江西吉安縣訓導,后調升任海康教諭;吳道醇,任過七品官;吳克教,任貴州按察司;吳仁,任江西上饒縣訓導;吳日任,任雷州訓導;吳愈曾,任福建汀州永定縣訓導。
而“一監”指的是明朝南監太學士吳道輔,于明朝弘治十年丁巳年(公元1497年)生,京試天下貢元第一,進國子監讀書。
除了明朝的文物,多文村還保存著兩處清朝的牌坊,一個叫百歲坊,一個叫節孝坊。村中族譜記載,百歲坊是清朝吳峕輔之子紀念其父春秋一百而建,高一仞,廣五尺,前后各有“耄耋”暨“人瑞”大字;節孝坊是為清朝廩生吳遷甲配偶陳氏所建,陳氏年二十二而寡,勵志守孀,教子發徽,應試出貢。鄉里賢之,建節孝坊以紀念。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