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4/27/9089a05de9ef2d71998d7d5889225e52.jpg)
五公祠胡銓雕像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4/27/88486f852cfb1a92158870ed7a04b1fe.jpg)
海口五公祠內浮粟泉
????貶官文化:海南歷史文化的關鍵要素
????流貶乃是中國古代法治和吏治的重要懲罰手段。據《尚書·堯典》載,帝堯就曾“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作為一種手段,“流”與“貶”有區別,茲不計較。但“流”最初的立法精神是“放”,以前只是替代性的執行手段,直到西周流放才成為一種獨立的刑法。自西周以后,流貶的故事便不絕于史,且流貶之地也隨中原政權的統治圈的擴大而與朝遞遠。王權之鞭長所及便是流人貶官之足跡所屆。屈原放逐,不韋遷蜀;屈賈誼于長沙,竄楊綸與天涯,皆童蒙習聞。而今天史籍所見,貶謫海南的第一人乃是隋宗室滕穆王楊綸。隨后李唐代隋,李孝恭、李靖于武德四年(621年)率軍南下。次年,冼夫人之孫馮盎接受招撫,嶺南遂歸于一統。海南大規模流貶的歷史也自此掀開,萬里投荒、凄風苦雨,一直到明中才漸漸結束。
????珠崖山水入圖畫,幾度謫人學士家。兩伏波開瓊后,冼夫人再撫而定之,中原文化隨之北風南漸。但這期間海南蠻荒無文,僅見“朱廬執刲”四字還只是印章,且到隋代才有第一個名姓俱全的島籍人物王萬全見諸史冊。可以這么說,唐以前中原禮樂文化對海南影響非常小。《太平廣記》載:“自廣南祭海十數州,多不立文宣王廟。有刺史不知禮,將釋奠,即署一胥吏為文宣王亞圣,鞠躬候于門外。或進止不如儀,即判云:‘文宣、亞圣決若干下’。”(《太平廣記》卷261《南海祭文宣王》)另據明代海南歷史名人鐘芳記載:“自唐以前學校之政未立,造士之方多闕。”(明·鐘芳《瓊州府學科目題名記》,《鐘筠溪集·記》)可見,當時島上沒有學校,島民也不知孔孟為何許人也。
????但到了明清,卻文化燦爛,僅有明一代,舉人595人,進士62人,幾乎可與一些中原江南望郡相埒。從魏晉南北朝到明清,中間主要隔著唐宋,而唐宋正是大量貶官謫瓊的歷史。據筆者檢索各類正史、方志、筆記、典志、家譜、碑銘等史料,發現僅唐朝流貶海南的官吏就有近七十個,且多數為高官宗室,宰相則不下十五人。綜合五代宋元,明文史載的貶官不下一百三十個,且不少是道德典范、文章巨擘。我們可以說,唐宋是海南文化由蠻荒到煥然的過渡階段,而唐宋貶官是海南文化關鍵播種者和主要的培育人。海南本土詩文始見于篇籍要到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年)才出現,而這篇文獻也正是貶謫儋州吉安縣(今昌江縣)縣丞王義方的禱海之詞。他也是史料可查考的海南歷史上的第一個教育者。據載,王義方安全抵達昌江后,目睹田野荒蕪、道路梗塞,人民梗悍不馴,無禮法秩序。以傳播儒學為己任的他,上任后便召集地方首領共商文教事宜,說服各黎峒首領,舉可造之才入學,教化荒俗。(《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三《王義方傳》)可以這么說,貶官文化是海南歷史文化的關鍵要素。而“五公祠”則是貶官文化的集中展覽館。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