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百年蒼翠》《下南洋》噴薄而出
????“文革”結束后,瓊劇再次唱響,30多年來,潛移默化之間,這一劇種的變化不可謂不大,不但內容更加豐富和開放,沖破一些歷史上的禁忌,如何演悲劇和臺上“死人”等,形式上也推陳出新,不拘一格,就舞美而言,布景越來越精致和逼真,甚至能制造出真實的“流水”景觀,因此,個別劇目光裝臺就用去兩天時間。
????不過,周慶輝也不無擔憂地指出改革開放后,瓊劇所面臨的窘境,如移植劇目多,而創作劇目少的現象;再就是請來名家編排新戲,固然對發展瓊劇有好處,但對保留瓊劇傳統程式(含表演、音樂、舞美、句法、字數、音節、韻腳、行腔、走調等)的保護,注意得還不夠,很容易喪失瓊劇這一地方劇種的個性;此外,個別新編瓊劇的一些唱詞屬于新民歌自由體,是歌詞而不是戲文,好聽是好聽了,卻顯得不倫不類。
????在新編瓊劇中,在島內外,甚至是國內外影響較大的有兩部——《百年蒼翠》和《下南洋》。
????2005年8月,新編近代瓊劇《百年蒼翠》由海口市瓊劇團初演,講述了1905年愛國華僑海玉石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從國外帶回了橡膠樹種,并播種在海南這片神奇的熱土上。該劇把當時海南人民的日常生活、社會現實和政治矛盾等有機地聯結成一個整體,通過種植橡膠樹,實現實業報國愿望,積極投身社會變革,實現政治救國兩條路線的沖突,藝術地再現了海外華人和海南人民為實現中國之崛起而做出的艱苦努力。全劇故事跌宕起伏,劇情感人,唱腔優美,多次演出均獲好評。
????2006年11月,《百年蒼翠》參加由文化部主辦,在武漢舉行的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南北片)展演;年底,海口市瓊劇團陳素珍憑借在《百年蒼翠》中的出色表演,獲得了代表我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成就的獎項——“梅花獎”,成為海南有史以來第一位“梅花獎”得主。
????今年國慶期間,精編版的《百年蒼翠》還到北京參加2012年全國優秀劇目展演。據悉,這個版本的《百年蒼翠》經過再次精雕細琢,從劇情、臺詞、服飾到舞美等方面,都做了大幅度的調整和壓縮。
????2009年春節期間上演的瓊劇《下南洋》,是一臺展示海南地方歷史文化,彰顯本土民俗風貌的新戲。該劇以海南文氏家族三代人的命運遭際為線索,表現離鄉者“下南洋”和留守者“望南洋”的雙向歷史,時間橫跨清末、民國和共和國,情節悲壯、感人。
????戲劇評論專家認為,《下南洋》的一大亮點是:以往主要是在廣場演出的瓊劇,憑借強大的陣容、全新的樣式走進了劇場,本土觀眾被不同于從前的風格樣式、故事張力、燈光舞美所感染和震撼。更有人斷言,《下南洋》是扎根本土,面向劇種升級換代的創新之作,是當代戲劇現代性的有益探索,為瓊劇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是瓊劇從廣場藝術走向劇場藝術的一次華麗轉身。此般評語,不可謂不高。
????《下南洋》曾獲得第三屆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二等獎”、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最高獎“優秀劇目獎”,并于2009年進京參加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優秀劇目獻禮演出。(記者陳 耿)
?
?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