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01/14/276e7ee82d68b693125af0fbad0b3ddc.jpg)
?
?
1947年,鄭任良一家在海口的“全家福”。照片中懷抱小孩者為廖瑞珍。崽崽圖
黃花舉義
鄭任良曾經是同盟會的成員,當年同盟會成員名單屬于保密信息不予公開,但據知情人士回憶,曾在召開內部會議的時候,見過鄭任良,這也就間接證明了他的身份。1911年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在廣州爆發了“黃花崗起義”。事隔百年,當年作為“選鋒隊”一員參加這次起義時,鄭任良還是一位年方22歲的熱血青年。他親眼目睹了黃興、朱執信等負傷后化裝逃脫,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烈士的死難。
這段歷史記載存于海口市民政局的檔案里。黃花崗起義失敗后,孫中山在美國芝加哥得知消息,認為此役義軍的“勇敢英烈”,為世界各國所“未曾有”,“革命之聲威從此愈振,而人心更奮發矣”,稱這次起義雖然失敗,“然其影響世界各國實非常之大,而我海內外之同胞,無不以此而大生奮感”。1912年5月15日孫中山發表《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文》,說“寂寂黃花,離離宿草,出師未捷,埋恨千古”。1914年又說“第一次革命,雖由武昌起義,而實廣東三月廿九之
役為之先”。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宣告成功,辛亥革命取得勝利,黃花崗起義烈士的鮮血沒有白流。
2004年1月20日,海南作家崽崽打開由共青團中央、中央黨史研究室和國家檔案局聯合建立的“中華魂·青史留名”的網上檔案館,有一個人的名字讓他眼眶發熱,那就是自己已經記不得模樣的父親鄭任良。在這些影響中國百年歷史進程的英烈名單中,有人們熟悉的黃興、林覺民、毛澤民、楊開慧、李公樸、江竹筠(江姐)、董存瑞等等。
同樣,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共同創辦的“海南史志網”上,和丘濬、唐胄、海瑞等歷史名人在一起的,也有鄭任良的名字。
一個人的一生,在冷靜、理性的歷史敘述面前,只能是化作幾百字的辭條,供后人參考。或者更簡單一點,在金牛嶺烈士陵園鄭任良先生的陵墓上,概括為幾十個字的墓志銘:“生于一八八九年,廣東梅縣人,同盟會成員,黃花崗起義選鋒隊長,瓊縱府海特委地下工作者,一九五零年三月犧牲于海口。”
崽崽依然保存著父親留下的七絕一首:“黃花起義我選鋒,宣統推翻再討龍;放下屠刀坐教席,實業救國勸勤農。”以自述的方式串聯起他前半生的重要節點,與檔案部門所記載的鄭任良的履歷相吻合———“青年時代,參加辛亥革命運動,后留學日本。回國后,在中山大學經濟系執教。大革命時期,抵瓊考察、了解海南島的資源,并著書立說。1927年,辭職轉搞實業,邀幾位華僑在海南合股投資,在海口開辦銀行,在儋縣開墾農場。”
“有意思的是,父親用了‘屠刀’一詞,否定了之前的革命經歷。雖然是驅除韃虜,雖然是光榮的事業,但在當時的父親看來,無論黃花崗起義也好,后來討伐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也罷,革命總逃不脫‘死人’,雙手沾滿了鮮血,而這也許是他不愿意看到、不情愿做的事。”崽崽不無感慨地說。
(編輯:王藝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