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與火的輝煌歷史
鶯歌海鹽場建于1958年,總面積3793公頃,年生產能力25萬噸,最高年產30萬噸。但在鶯歌海的歷史上,曾發生過轉折性的重大事件。
翻開鶯歌海鹽場的場志,有兩次鹽場開發引人矚目。日本侵略者占領海南時,也發現了鶯歌海優良的制鹽條件,曾夢想著建立“東亞第一大鹽場”,投入人力物力進行開發,但由于中國人民抗戰力量的破壞和打擊,日本人始終沒有如愿以償,只建起一個納潮口,就匆匆撤出,被迫接受戰敗的事實。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也曾想開發鶯歌海,但據“大員”們考察后的報告中說,“此地尚在原始時代,為蠻荒之區,邊疆開發,備極艱辛,且冒危險,治安動蕩,無法開發”,于是,最終只是在三亞成立了籌備處,開發計劃沒有實施,更沒有實現。
真正大規模的鹽業開發,是解放后完成的。有趣的是,1955年廣東省委書記陶鑄視察海南,決定建設鹽場時,任命的籌備處處長何世庸,曾經在國民黨的鹽務局任職,1948年時就任國民黨鶯歌海鹽場籌備專員,原來,何世庸是中共地下黨員。
開發是異常艱難的,也是轟轟烈烈的,那是一個在紅色年代里演繹、在艱難歲月里抒寫的一段輝煌壯烈的開發歷史。
《鶯歌海場志》中說,1958年,有5600多軍人轉業而來,掀起了開發鹽場的高潮,原計劃用80臺機械和2萬人用3年時間建成,但實際建設過程中,機械不到一半,人員不到三分之一。為了支持鹽場的建設,鶯歌海人民慷慨的讓出了大批陸上良田,作為鹽場的建設用地。包括當地民工和部隊轉業退伍軍人在內的上萬勞動力日夜突擊,從58年到61年間,完成數目驚人的1156萬立方米土方工程量,讓鶯歌海鹽場順利的進入投產。鼎盛時期的鶯歌海鹽場,規模之盛大壯美,難于用言語形容比擬。只見碧空一晴如洗,艷陽火般高照,一格格曬鹽池井井相連,雪山般的高大鹽堆鋪陳遍地延綿數里,讓人嘆為觀止。
1962年2月,大詩人郭沫若訪鶯歌海時,為鶯歌海數萬畝鹽田連綿鋪陳,鹽堆宛如銀山遍布的壯美景觀震撼,揮毫寫下了豪情勃發卻又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名句:“鹽田萬頃鶯歌海,四季常春極樂園。驅遣陽光充炭火,燒干海水變銀山”。
(編輯:王藝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