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04/09/046d6e0b69572c40ece1c51292433dd2.jpg)
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的一個紡錐。
結緣陵水有原因
站在橋山遺址的發掘現場,迎風而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考古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王巍環顧四周的生態環境,詳細地向考古工作者詢問著該地址附近的地質變遷情況。結緣橋山、甚至是結緣海南,對于王巍而言,多少有些意外。
2011年3月27日,前來為“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薈萃展”揭幕的王巍應邀參觀海南省博物館的展覽。當行至陵水石貢遺址發掘出土的文物展品前時,他駐足觀察了許久?!笆非斑z址在我國分布的數量很多,但關于海南地區史前文化的考古發掘與研究相對較少,海南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考古界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自此,石貢遺址文物在王巍的心里扎下了根。作為中國考古界的領軍人物,王巍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滿滿的?!耙荒耆蝸淼揭粋€地方,對我來說,還真是不多?!痹谝荒甑臅r間內,王巍不僅自己來到海南了解海南考古發掘的現狀和歷史情況,也曾帶領眾多的考古專家到訪海南。今年3月24日王巍再次到訪海南,走訪了多個陵水史前沙丘遺址。
其實早在王巍親自探訪陵水史前遺址之前,2012年初該所已指派史前考古研究室研究員傅憲國帶隊,與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調查隊,對我省古代遺址開展調查工作。聯合考古隊采用實地踏查的方法,先后對陵水、三亞、東方、昌江等市縣的部分遺址進行了復查或調查。為更詳細地獲取資料,聯合考古隊采用螺旋式鉆桿對部分沙丘遺址進行了鉆探,并采用高精度GPS和測距儀記錄了各遺址的地理信息和遺址范圍。
陵水石貢、蓮子灣、陸仔灣、六梁嶺下、橋山、白墓坡等10余處遺址都留下了傅憲國及其團隊的足跡。翻看傅憲國的工作情況匯報,不難發現其對于散布在陵水境內史前沙丘遺址的看重。
“石貢遺址位于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南灣村的猴島,石貢遺址沿海邊沙丘呈狹長形分布,面積近2萬平方米……”
“蓮子灣遺址位于陵水縣黎安鎮大墩村,地貌單元上屬南灣島西南角一處三面環山的海岸沙堤,沙堤高約2米,西面向海,東北分布松林,向東延伸500米處為咸淡水相交的小溪流……”
“陸仔灣遺址位于陵水縣黎安鎮大墩村附近,也是一處典型的海岸沙堤地貌,沙堤高度近10米,南側面朝大海,東西兩側分別為尖嶺和一未知名山體,在尖嶺下(即遺址西側)和遺址東側都發現數塊陶片……”
“六梁嶺下遺址位于陵水縣黎安鎮大墩村,處于六梁嶺山前開闊平地,西南距蓮子灣遺址約1.5公里。該地點背靠六梁嶺,東西兩側亦為六梁嶺山脈,地表可見陶片……”
“橋山遺址位于陵水縣新村鎮桐海村橋山附近,北距大港村約1.5公里。通過踏查和觀測,文化層平均厚度約1米。初步觀察,遺址頂面覆蓋厚約0.4~0.5米的細沙,絕大部分區域保存完好,個別地點和臺地斷崖處能夠見到暴露的文化堆積……”
看著一段段翔實的描述性話語,在感嘆傅憲國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之余,也不免讓人心生疑惑,海南的史前遺址分布在三亞、樂東、昌江、陵水等市縣,為何考古人員對陵水的史前遺址如此上心?
對橋山遺址開展包括古地貌、古環境、古動物、古植物以及體質人類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可以在海南史前人類行為模式、生計模式、海岸線變遷、“南島語族”等熱點學術問題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從王巍的專業性解讀中我們也許能尋找到答案。他認為,陵水史前遺址群屬新石器時代,在這一時期,黃河沿岸的史前人類已經開始由采集狩獵階段進入到農耕階段。但由于海南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食物來源豐富,因而該地區的史前人類進入農業社會的時間相對較晚,依舊停留在漁獵采集的階段。陵水依山傍海、淡水充沛、氣候溫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吸引著眾多的史前人類來此生活居住。漁獵采集的生活群體人口較少,不易形成大規模的遺址,反而易形成相對分散的小漁村,這也與陵水史前遺址規模較小且分散在港灣的現狀相吻合。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史前時代,生活在近海的陵水的人們不僅可以獲得豐富的食物來源,也可方便地劃著獨木舟出行。隨著交流的頻繁,地處海島的海南是否會與周邊地區的文化產生碰撞和融合?由于海南地理位置特殊,王巍以為,通過對陵水多個沙丘遺址的發掘研究,也許有助于豐富學術界備受關注的“南島語族”的內涵,幫助人們了解“南島語族”的起源。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