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老的鉆木取火技藝
黎族的鉆木取火是古代各類人工取火技術之一,其工具由兩部分組成,一個為鉆火板,一個為鉆竿(或弓木),二者配合才能取出火來。取火時,用腳踏住鉆火板,將鉆竿插在小穴內,以雙手搓動鉆火棒或弓,使機械能轉為熱能,產生火星,點燃引燃物;當引燃物冒煙時,迅速將之拿起來吹風助燃,從而引出火來。
這種古老的鉆木取火技藝,目前在保亭等地還有人掌握著。
2.精湛的黎族織錦工藝
海南省黎族織錦起源于殷周時代,早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先民就已掌握了紡織技術,是我國各民族中最早掌握紡織技術的民族之一,其中,保亭是全海南黎錦最集中的市縣之一。在宋元兩代時,黎族的棉紡織業已經相當發達,其棉紡技術和棉紡織工藝品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到明清兩代,黎族織錦發展達到頂峰,黎族織造的“龍被”等黎錦精品成為人們爭相收藏的珍品。
3.原始的樹皮衣制作技藝
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谷皮布。海南島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聚居區,尤以保亭為代表,距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黎族地區可以用于加工樹皮衣的樹種有很多,如厚皮樹、黃久樹、箭毒樹、構樹等。
樹皮衣有兩種用途和制作方法:一種是純粹的樹皮布,即將制作樹皮布的樹皮從樹上剝下來,經過敲打、浸泡、曬干等工序,縫成樹皮布;另一種是將樹皮最外面的表皮去掉,取里層的樹皮,經過一整套制作樹皮布的工序后,巧妙地取其纖維,紡成線,織成布。
4.傳統的黎族竹木樂器
黎族傳統樂器多取材于各種竹木、獸皮,用手工制作而成,散發著原始氣息,是人們崇尚自然的生動體現,是原生態音樂的遺存。
黎族樂器不少于40種,傳統樂器主要有獨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嗶噠、口拜、鼻簫、灼吧等八大件。其中最早出現的是獨木鼓。叮咚木是較早出現的打擊樂器。古時黎人種山蘭,山豬常在夜間破壞,人們便在山寮吊兩根木桿,打擊出叮咚聲驅趕山豬,后來發展為娛樂打擊樂器。據老藝人相傳,黎族傳統樂器以清代康乾年間最為盛行。黎族器樂名曲有黎族器樂《打叮咚》、哩咧樂曲《相會在山蘭園》等。
?
相關鏈接
海南愛樂女子合唱團放歌保亭 傾情獻藝[組圖]
海南保亭面向全國選拔教育、文化廣電、住建系統干部
海南保亭將建臺灣民俗文化館和美食工藝品館
保亭成立聯合黨支部幫助農民增收
保亭:黎族樂器“老師”黃照安多年來免費傳藝
?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