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省財政廳社會保障處了解到,財政對同一個群體,同一件事不能同時補貼,這意味著漁業互保和工傷保險,財政只能補貼一頭。那么,是將漁民納入工傷保險范疇,建立新的保障框架,還是將漁業互保進一步完善,就成為一個選擇問題。
省海洋與漁業廳捕撈處處長、海南漁業互保協會會長符文海告訴記者,20多年前,曾有商業保險公司試圖做漁民的商業保險,但因為風險太高,保險公司虧本做不下去。2007年,中國漁船船東互保協會海南省辦事處成立。之后推出漁民海上人身意外傷害險,實行漁民個人投保,財政部門給予補貼,商業保險公司運作的辦法,共分為兩個檔次:A檔漁民每人每年繳費200元,政府補貼300元,漁民享受最高賠償額度20萬元;B檔,漁民每人每年繳納400元,政府補貼600元,漁民享受最高賠償額度40萬元。
而按照我省人社部門計劃,將漁民納入工傷保險,擬按照“個人繳費+政府補貼”的辦法收取工傷保險費,其中漁民每人每年繳納150元,政府補貼450元;對于漁民中的海上民兵,個人繳納50元,政府補貼550元。收到的漁民工傷保險費,納入到財政社會保障資金專戶。
相比之下,漁民海上人身意外險,漁民繳費和政府補貼均高于工傷保險擬定方案,但漁民能享受的最高賠償額度只有40萬元,實際賠償金額更是難盡如人意,遠不如工傷保險擬定的方案。
黃瑞永負責謝蘭珍兒子這起海難事故的處理。他告訴記者,船上遇難13人,但船主只買了10個人的漁民海上人身意外險,只能13個人分10個人的保險,每個遇難者分得6萬元。這就是全部賠償了。
每個人6萬元,按理說,謝蘭珍也應拿到12萬元的賠償。而臨高縣社保局一位副局長告訴記者,“實際上,謝蘭珍家兩個遇難者拿到手的賠償只有7萬元。”
由于賠償金額難盡如人意,雖然歷經7年努力,漁民參保漁業互保的熱情并不高。記者從省財政廳債務金融處獲悉,2013年,我省漁業互保漁船的參保率僅為25.41%,漁民參保率為27.56%,均不足三成。
“漁業互保對漁民是一個安慰。”黃瑞永說,“一旦漁船遭受災害或意外事故,往往會使船主蒙受重大損失,沒有買保險的人往往會傾家蕩產,難以恢復生產。漁業互保一定程度上能彌補損失。但是與工傷保險相比,工傷保險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省財政廳社會保障處負責人周俊對記者說,“將漁民納入工傷保險,對現行制度有較大突破,需要考慮多方面問題。一是基金的平衡問題。漁業屬于高風險行業,須做好充分測算。二是工傷認定的技術性問題。海上作業范圍廣,引發的工傷事故難于取證,調查核實的難度大、成本高,對認定的程序與方法需要審慎評估。另外,由于財政原則上不能對同一群體同一性質的事因給予多頭補助,建議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協調,做好漁業互保和工傷保險兩項制度的統籌銜接工作。”
省財政廳提供的數據顯示,漁業互保2013年全省共承保漁民4.13萬人,定損案件145起(不在責任范圍的報案除外),死亡26人,賠償金額553.34萬元。
有業內人士據此算了一筆賬,根據這組數字測算,僅算漁民每人按A檔(最低檔)交保費,加上財政補貼,2013年海南漁業互保協會收到的保費高達2000萬元以上,但賠付550多萬元。“這里面效益可觀。”而工傷保險是納入到財政社會保障資金專戶管理,當年結余即進入歷年滾存。
因此,有人認為,要想盡快將漁民納入工傷保險,需要破除的一個障礙是“部門利益”。
難點2:財政補貼工傷險還是意外險
政策什么時候才能落地?
呼吁出臺新政
盡快施惠于民
4月初的一個上午,在臨高厚水灣漁港的“瓊臨高11216”號船上,船主黃自經的妻子正蹲在船板上擺放米飯和魚肉,點香、點蠟燭,在行著漁民古老的保平安傳統習俗。
這艘船已有20年,是黃自經家的全部財產,全家人的生計所在。他買了漁業互保,對于工傷保險,他還一無所知。
“漁業互保只是賠付,不管住院。工傷保險賠付率高,而且醫療費不用愁,管你到底,殘疾了幫你裝假肢。死亡了幫你養老的、養小的……”黃瑞永向黃自經介紹工傷保險,“工傷保險是職工才能享受的社會保障制度,現在海南想讓漁民也來享受,這對漁民來說,是個大福音。”
黃自經聽罷,急切地說,“你們說的是真的嗎,能不能發些工傷保險資料給我們看看。這種保險好呀,我們漁民肯定要買,什么時候可以買呀?”
“船老大們一旦認識了工傷保險的好處,絕對愿意買工傷保險的。”黃瑞永對記者說,“你們記者下來采訪,我希望你們幫漁民呼吁,漁民參加工傷保險這事,一定要盡快鋪開。這么好的事情,不能老是說來說去而不落實。”
他對記者說,“目前,漁業互保的人身和財產險是捆綁的,漁民參保工傷保險了,漁業互保能否退出人身險,只保財產。這樣,漁民不用重復繳費,可以減輕漁民的負擔。”
“盡快讓政策落地,施惠于民,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有問題可以再進行修訂。”省社保局工傷保險處調研員張善斌呼吁。
而王曉娜向省人社廳建議,如果漁民納入工傷保險政策落地,可以將現有的海難家庭的子女和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納入現行的工傷保險基金供養,這將是政策上的一個突破,也會讓政策充滿人文關懷。
如果成真,那將最大程度上安慰謝蘭珍一家人。
(本報海口5月8日訊)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