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梁氏宗祠別具韻味 ?王家專 攝
?
?
博羅村的公廟、學堂、宗祠并列坐落于村口,被視為全村最神圣的地方? 王家專攝
?
?
歷經風雨的百年古屋 ?王家專 攝
?
?
曾口縣治遺址遺留的石狗? 王家專 攝
?
崇文重教,耕讀傳家,是中國鄉村文化傳統之一。在海南澄邁很多古村落,我們看到村民們通過堂聯、族譜、諺語、童謠等教導后輩以道德為操守,以耕讀為家教。
澄邁永發鎮博羅村,便是這樣一個書香綿延的古村落。先人執鞭教子、崇文之風,從博羅村留下的文字記載中依稀可得到印證。探訪博羅村,稚子學童瑯瑯讀書聲繞耳。而這樣的瑯瑯書聲,一直延續了700余載,直至今日。
古村積蓄豐厚人文資源
博羅村始建于南宋末期,是一個有著700余年悠久歷史的古村落。該村始祖梁修戒,本是瓊山梁沙人氏,從教于澄邁縣永泰鄉曾家東都,娶當地民女曾氏為妻,因愛上博羅這塊風水寶地,就地落籍定居,成為博羅村梁氏入村始祖。
在博羅村口,有一塊約3米高的巨石立在路邊,上面印刻著“博羅村”三個大字,紅漆描底,格外醒目。村中居住有梁、符、曾、蔡、林、孫、王等七個姓氏,梁姓最多。村口有兩株百年古榕樹,村民們在古榕樹下乘涼、聊天。
“人自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經宋、元、明、清歷朝歲月與滄桑,博羅村積蓄了豐厚的人文資源。
據有關史料記載,博羅村建立在唐代澄邁縣府曾口縣的遺址上。但由于歷經千百年,曾口縣治遺址已湮滅在歷史塵土中,難覓其真容,村中僅存1個石狗和一塊太陽石等遺物,也被村民遺棄在村道荒草叢中,昔日縣府的熱鬧繁華蕩然無存。
據村里老人相傳,歷代博羅村人尊師重教。自南宋至清朝,出了貢士、舉人、廩生等數十名。村中本有3座記錄鄉賢事跡的牌坊,可惜歷經幾百年風雨滄桑,牌坊遺址已難覓其蹤,僅剩幾條牌坊石柱、石條臥在塘圮邊上。
耕讀孝行美德悠長
走訪澄邁古村落,細心的人會發現,村里景觀最優美、環境最潔凈、人情味最濃厚的地方,總是村里的學堂和宗祠。
如博羅村,公廟、宗祠和學校并列坐落在村口,校門外廣場上幾名孩童在追逐玩耍。不遠的大榕樹下,幾名老人正在納涼,高聲笑談農事年景,話語停頓間,墻內傳來瑯瑯讀書聲。
“我們村從建村以來,學堂、宗祠和公廟就并列在一起,寓意著耕讀孝行,美德悠長。”74歲的村民梁學俊,農閑時最喜歡坐在大榕樹下,聽學堂里傳來的讀書聲。
本身從教的梁修戒,非常重視后代的教育風氣。自建村以來,把公廟、宗祠和學堂修建在一起,宗祠和公廟同樣擔當起教育后人的作用。
愛好村史研究的村民梁學書告訴記者,博羅村從清朝及民國時期,宗祠內設村塾,宗祠不僅是祭祀先祖的地方,同樣也是村中弟子讀書學習的場所。宗祠里供奉著“大成至圣先師孔夫子神位”,村里每一名孩子在上學第一天,要先到孔子神位前膜拜“圣公”。
新中國成立后,村里教育發展了,學校和宗祠才分開。可由于學校房屋緊缺,直至1980年代,宗祠都充當著學校宿舍的角色。盡管家近在咫尺,可所有上3年級需要晚修的孩子,都在學校旁的宗祠、公廟里搭木板床住,以求省下時間讀書。
小村走出上千大學生
游覽博羅村可感受到,“耕讀傳家”的印記在這里處處留痕。
在梁氏宗祠的殿堂門前大石柱上,印刻著一副對聯:“修德修身慎思篤行倫理顯,戒驕戒躁依仁游學事業興。”上下聯首字藏有入村始祖修戒之名。農耕社會的特色、儒家文化的浸潤,滲透于這兩句詩詞中。
有關博羅村村名的來源,村里流傳著兩種不同說法。第一種說法,博羅村地處平原,南渡江和后坡溪從東南北三面將村落和平疇沃野包攏其中,形成兩水包金之勢。地廣物阜稱之為“博”,兩水包攏謂之“羅”,古命村名為博羅。第二種說法,則來源于族譜上先祖留下的兩句詩詞:“博覽群書文吐艷,羅列諸公德生輝”。
博羅村崇文重教的傳統由來已久。世代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留下了對美麗家園的贊美詩詞。這些詩詞流露的是博羅村綿延千百年的耕讀古風。
下午4點多,幾個放學的孩子正在博羅村的田洋一邊玩耍,一邊放牛。在這些孩子們看來,耕讀就是白天上課、下課干活。而在我們看來,他們就如同那千百年前,騎牛背詩的小小讀書郎。
“我們村人多地少,小孩只有通過讀書才能走出去。”博羅村村小組組長梁學烈說,從1980年代起至今,博羅村已走出上千名大學生。
“讀書改變命運”的祖訓成為了現在年輕人的人生信條。
?
相關鏈接:
“世界長壽之鄉”的澄邁樣本
澄邁老城鎮白蓮區改造:“丑小鴨”蛻變“白天鵝”
海南澄邁古村古塔點綴美麗鄉村
“石矍”? 一字難倒澄邁古村上千村民
?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