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海南乃至全國網絡“搶紅包”異軍突起
電子紅包淡了年味,還是新的年俗?-海南日報記者陳蔚林 見習記者繆影影
親友之間相互饋贈紅包、寄予祝福是中國春節的傳統習俗。可今年,這一習俗卻在電子商務發展的推動下悄然發生著變化——由騰訊公司和阿里集團等幾大互聯網公司主導的“搶紅包”熱潮席卷整個海南乃至全國。
據騰訊公司數據顯示,除夕當天零時至19時,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4億次,搖紅包總參與人數量達2000萬,全民搖動超過2億次。而央視春晚的加入更是添火加柴,從20時到20時52分,“央視春晚搖一搖”總次數超過8.57億次。
電子紅包傳統與潮流的交融
這場全民參與的網絡“紅包暴雨”讓傳統紅包黯然失色,也讓春節年俗開始散發日漸濃郁的現代氣息。
海南文史專家蒙樂生介紹,據記載,饋贈紅包原是中原習俗,最早于宋代隨著貶謫人家和大量人口的南遷逐步影響海南原住民。到了明代,這一習俗才在海南扎下了根。
“當時傳說有只叫做‘歲’的怪獸會驚擾孩童,為了鎮壓這只怪獸,長輩將外圓內方的銅錢用紅線串起來,在除夕當天贈予并掛在孩童身上辟邪。‘壓歲錢’的叫法就是從此而來。”蒙樂生告訴記者,后來,人們將紙幣用紅紙包裹代以“壓歲”,到如今,“紅包”這個概念相較于“壓歲錢”更廣為人知,“逢年過節過生日,人們相互饋贈紅包。紅包的含義也不再是辟邪,而是祝福。”
由此看來,富有歷史淵源、飽含美好愿景的電子紅包,借助頗具趣味性、交互性的游戲手段,站在了傳統與潮流的交匯點上,自然而然成為春節期間最炙手可熱的娛樂項目。
電子紅包之利弊眾說紛紜
電子紅包掀起的新風潮在社會各界引發爭論不斷:有人覺得它給春節增添了趣味,有人卻認為它沖淡了年味,扭曲了年俗的本來面貌。
“搶到的紅包多是幾元、幾角,就是圖個熱鬧。”今年26歲的朱雅晴說,“搶紅包”她收獲了快樂和友誼,“我加了5個群,很多不常聯系的朋友因此又聯絡上了,邊搶紅包、邊聊近況,感情增進不少。
可是,今年58歲的李學文對“搶紅包”這種形式卻欣賞不來。看到兩個孩子整日抱著手機“搶紅包”,他的心里既失落又無奈。“盼了一年的團聚,孩子們卻為了‘搶紅包’把我們老兩口冷落在旁。”他覺得,以往過年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說說話、串串門的氛圍令人懷念,現在一點年味兒都沒有了。
“電子紅包雖然給春節注入了些許娛樂性和趣味性,但其利用的是大眾貪便宜、博運氣的心理,也印證了這是一個金錢至上的年代。”對此現象,海南大學教授章汝先也認為,幾億人舟車勞頓回家過年,為的是家人團聚和精神上的滿足,“電商、企業、媒體應該更多地引導大眾向善、向公益聚焦,而不是向金錢聚焦。”
理性應對移動支付新常態
“電子紅包風潮喧天,然而觀其本質,不過是幾大互聯網公司在搶占移動支付的路口。”海南師范大學教授劉曉文研究電子商務多年,在他看來,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這場“紅包暴雨”讓移動支付真正揭開神秘面紗,站到了眾人面前。
海南師范大學副教授吳婭雄也認為,“搶紅包”實際上是一種網絡營銷手段,企業通過這種病毒式的推廣,以低成本積累客戶,獲得營銷效益。吳婭雄說:“‘搶紅包’看似讓大眾都吃到了免費的午餐,但實際上消耗的時間和精力與得到的并不對等,身處其間的我們應當理性對待。”劉曉文建議,企業、運營商都應該盡快以開放姿態擁抱移動支付時代的到來,借助此次電子紅包一炮打響之際,把握機遇、搶占市場,不斷發展電子商務。但民眾在享受移動支付便利的同時,也應提高風險意識、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損失。
?
相關鏈接:
近7億元網絡紅包席卷除夕夜 網民不看春晚看手機
“網絡紅包”別讓商業味沖淡人情味
微信紅包遭吐槽:手都斷了 一個也沒搖到(圖)
微信紅包背后的故事:中國互聯網進入場景時代
微信紅包飛 “綁卡”惹是非
?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