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騎樓老街中山路進行《末代格格》的微電影取景拍攝? 張茂 攝
培養老街
商戶的文化自覺
在經過了長達5年的文化挖掘和收集工作后,趙愛華發現,更重要的,還在于培養工作、生活于老街的那些人們的文化自覺,在于推動老街商圈的新業態發展。各種文化展覽和交流活動也正是出于這個目的。今年底,海口騎樓老街又將迎來一次重要的活動——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保護同盟年會。
“在老街舉辦這樣一個會議,其意義在于促成全國各個歷史文化名街的文化交流,讓我們海口騎樓老街也能通過這樣的交流借鑒各地名街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從而促進老街未來發展。”趙愛華當初極力促成這個年會在海口騎樓老街召開,正是抱著這樣的目的,“商戶們也可以與外省的眾多文化名街商家進行交流,?搭建起自己的關系網絡。”
趙愛華期盼著這次的年會將對老街未來的發展起到激化的作用,“通過發動老街的商戶們參與到這場年會中來,提高他們的共識和責任感。同時,也進一步推動政府層面的高度重視,讓其意識到老街的發展不只是一家企業或者一個小小機構的事情。海口與國內歷史文化名街的交流非常之少,我希望這樣的會議能夠引起海口各界人士的關注,推動海口與國內其他地方進一步的深入交流。”
借鑒文化與商業
互動的成功模式
“文化和歷史需要去挖掘,但要推動商業業態,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合理規劃。老街的建筑只是形式和載體,真正決定游客是否能夠留下來的,在于老街的業態。”老街商戶張小林認為,在國內很多成功的名街,如成都的寬窄巷子、南京的1912酒吧街、武漢的戶部巷等,都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可供如今的海口騎樓老街進行借鑒。
張小林介紹,南京的1912酒吧街,開發的目標和規劃就定位為“昔日總統府邸,今朝城市客廳”,在這里,酒吧街成為“總統府”的一個重要配套設施,從一開始就有著明確的商業規劃,政府引入專業的機構,將這個片區設計成有文化品位和歷史底蘊的休閑場所。如今的1912酒吧街,已經成為品牌街區、城市名片的代名詞。
在武漢著名的“早點一條街”戶部巷,2003年經過仿古改造后,也成為了“漢味小吃第一巷”的品牌。這其中,除了其原有的美食文化淵源外,政府對當地業態的扶持也十分重要。張小林介紹,改造后的戶部巷依然延續美食文化,并對進駐的商鋪給予了免租10年的大力扶持,于是,一個本來只是為了解決市民早餐問題和下崗職工就業問題的戶部巷,漸漸成為了當地的著名景點。
同濟大學教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阮儀三也曾以蘇州平江路為例,提出了供海口騎樓老街借鑒的做法。他介紹,蘇州平江路原有的餐飲很單調,但隨著第一家畫廊的出現,緊跟著出現了文藝酒吧,隨后地方戲昆曲、蘇州評書也被吸引而來,建成博物館,定期演出,然后再是其它文化業態,并不斷發展壯大。街面上有了豐富的內涵,成了市民、游客休閑的好去處。
?
相關鏈接:
騎樓老街的新方向——用文化激活老街的未來
農歷大年初二許多市民和游客來到海南海口騎樓老街
海南省博物館里的騎樓老街
去海口騎樓老街 感受海口變遷
騎樓老街“德興布廠”等60個老字號修復完成
?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