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5-06/01/7df0ba75ad9ccf8cf933355ec2d041ee.jpg)
北黎河入海口 (資料圖片)
逾越百年的榮光
北黎村的老人告訴記者,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東方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東走西走,不如北黎海口。”在當時,北黎竟與海口齊名。許多內地商人提起東方仍只知北黎,不知八所,足見北黎聲名之盛。
北黎,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落究竟是怎樣做到盛極一時呢?研究者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北黎港的遷移有關。
據《東方縣志》記載,北黎港即今墩頭港,位于今八所鎮墩頭墟和港門墟中間的北黎河出海口處,是瓊西的一個重要漁、商港,港內建有漁碼頭和鹽運碼頭。北黎港清代中葉前建在今北黎村,后來因北黎河上游來的泥沙淤積,港地逐漸下移,變成今墩頭港。
元、明、清(中葉以前)時代,北黎作為昌化、感恩兩邑方圓數十里范圍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與水陸交通咽喉要道,港內“舟楫滿港”,大小船只進出絡繹不絕,市面上“鋪店林立,南北商賈云集”。
據東方有關學者考證,清道光年間,文昌、瓊山、臨高和四更等地有些人或捕魚或經商,陸續聚居,形成墩頭墟,有些人落籍北黎村。到了民國時期,逐漸發展為市墟。北黎現存的舊騎樓,多是落籍當地的文昌、瓊山商人修建。
民國十五年(1926年),北黎墟商業頗為活躍,當時有個體商戶23戶,全部經營資金12800元(光洋),主要經營布匹、百貨、雜貨、副食品和藥材等。鋪面較大的是顏成利商號,有流動資金2000元光洋,其次是綜合經營布匹、百貨兼收購土特產品的林桂利、王萬安、陳華隆等人。此外,還有小食店、加工醬油、煙酒、糕點等,有2戶還經營烤乳豬。
民國三十年(1941年),日本人在北黎設三井洋行公司,經營布匹、百貨、副食品等商品,并成立北黎南洋公司,通過價格壟斷勒索民財。1943年,日本人又在北黎設立三越公司,銷售紗布、百貨、日用工業品,并辦食店和旅館。
商業的繁榮,人口大量聚集北黎,也促進了北黎其他事業的發展,如郵政、衛生、教育等等。
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在北黎設郵驛,后清代亦如此。民國元年(1912年)初,成立郵局,分設北黎信柜。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立北黎郵政代辦所;1939年,設立北黎電話代辦所;1928年春,在北黎設立同仁會醫院;1946年,國民黨感恩縣政府在北黎創辦感恩中學。
無可奈何花落去
“以前北黎是東方市的中心,那時候從東方北上海口,北黎是必經之路。”在北黎生活了一輩子的竇廣壽老人指著腳下的水泥路告訴記者,原來北黎村有3條街道,最初比較窄,民國時期拓寬,車輛通行無阻。
解放后,由于港口下遷至北黎河入海口,加之陸上交通逐漸發達,北黎村的交通咽喉作用不再。1957年,昌感縣政府從北黎遷到新街后,車馬喧囂了長達1個多世紀的北黎村逐漸被冷落。
由于河床抬升,上游水流變小,村頭曾經“舟楫滿港”的北黎河,如今已變成了無法行船的淺水河灘。如今,北黎村門庭冷落。大多數年輕人外出建起了新房子,只有一些舍不得故土的老人,仍在這里守著回憶過日子。
“小伙子,我們北黎村什么時候能夠再開發?”進村采訪過程中,一位老太太叫住記者,滿懷期待地發問。
經了解,老人名叫鐘四姑,兒女都搬到2公里外的北黎新村去了,只有她還在老房子里住著。她說:“我在這里住了一輩子,習慣了,舍不得離開這個地方。”
“以前這里多熱鬧啊,我記得我八九歲那會兒,有大部隊在北黎駐軍,街上很多馬。”鐘四姑回憶說,傍晚時分,她經常跑到北黎河邊,看當兵的洗馬、納涼。“如果有生之年,能看到北黎重新開發,我就知足了!”
?
相關鏈接:
穿越海南古村門 感受那些歲月帶不走的儒家蹤影
海南古村保護專項基金正式啟動 擬打造全省落示范村
火山巖古村群 納入海上絲路南海文化遺產點
澄邁等地火山巖古村納入海上絲路南海文化遺產
瓊北古村門: 歲月帶不走的儒家蹤影
鄭州千年古村遭拆遷 官方稱拆后才知是文物
?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