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诰W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诰W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百噸大船手工建造——臨高造船業的世代傳承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李佳飛 吳孝俊 時間:2015-07-27 09:06:38 星期一

      55歲的老匠人王家興

    ??? 在四面環海的海南島上,有一大批漁民,他們祖祖輩輩盤桓在海的鼻息下,接受大海的考驗和饋贈,他們多半沒有復雜幽暗的心路,沒有稚嫩狂熱的空想,只有樸實地面對大海,小心翼翼而又勇敢堅韌地從海里討回想要的生活。造船打漁,是他們求生的手段和本能。

      臨高是海南著名的海洋漁業大縣,這里不僅漁民多,漁船多,工匠造船的技藝也是首屈一指的。在一個個陸地斷裂成碎塊,而大海永遠緊緊相連的海邊,臨高的造船工匠們“叮叮咚咚”地敲響了數百年,一艘艘大小不同、功能各異的漁船,從這里走出去,駛向遠洋深海,人類的智慧在與風浪的搏擊中與日俱增,造船技藝日益嫻熟,代代相傳。

      拖網漁船、燈光圍網漁船、流刺網漁船、繩釣漁船……

      休漁期間,走進臨高新盈漁港,這里停泊的各色漁船,總是讓外來客眼花繚亂,然而,當地漁民介紹起來卻是如數家珍。據稱,這些漁船都是本地工匠自己打造的,造船技藝在臨高已傳承了數百年。

      造船世家憶百年

      老匠人王家興的造船作坊位于調樓鎮黃龍上村,這是一個古老的臨海漁村,村莊不大,但三面環海。

      在一處靠海的淺灣,五艘同時建造的漁船擱淺在岸邊,造船工匠們赤腳,頭戴遮陽草帽,忙碌在已成形的船體骨架間。大塊的木料和整個造船“車間”就裸露在陽光底下,灌木林間,不需要任何遮蓋。

      “自古以來,臨高人打漁、造船都是如此,習慣在風雨中經受考驗。”今年55歲的王家興是典型的臨高打漁人,皮膚黝黑,但身形像塊鐵板,硬朗結實得很,據說這與漁民常吃少脂肪高蛋白的海鮮,并有高強度的勞動磨礪有關。

      王家興說,他從十幾歲開始跟著父親出海打漁,二十幾歲時開始學造船,至今已有30多個年頭了,在他的記憶中,王家父輩祖輩世世代代都是造船的能手,木制百噸大船全靠手工造成,這門絕藝已傳承了至少四代人,如今,他的孩子也在跟著他學造船。

      “以前都是幾十噸位的小船,還有木篷船,遠海作業不多,對船的功能和安全質量要求不像現在如此嚴格?,F在經常要造百噸以上的木船,有時還要造玻璃船、鐵船,因為遠海作業的時間更長,風險更大,因此,對造船工藝要求越來越高?!蓖跫遗d說,好的是,現在造船的工具也越來越先進了,廣泛使用的電鋸、電鉆、電刨,取代了以往的斧子、刮刀等純手工操作的工具,作業效率和工藝精確度已大大提高。

      “臨高人造船的本領與生俱來,有漁民的地方,就一定有造船的人?!闭{樓鎮黃龍上村村委會主任張國道告訴記者,黃龍上村全村180多戶900余人,約60%左右的漁民都會自己造船,但目前大的造船作坊只有兩家,高峰時每年能造20-160噸位的漁船40多艘,船東有臨高本地漁民,也有陵水、儋州、瓊海等市縣的訂單。

      除了王家興,張明也是造船世家的匠人。據介紹,早在1930年代,張明的爺爺張以侃在家鄉學習了造船技藝后,不滿足于造小船,便販運黃牛到馬來西亞,希望利用當地質好價廉的木材造大船。經數年打拼,張以侃攢夠了錢,并買到上好的木料,不料,正當他的大船造到一半時,碰到日本入侵馬來西亞,因他留守在半拉子船上,被日本人殘忍殺害。

      張明說,爺爺張以侃死時,父親張綏之只有3歲。奶奶把父親拉扯大后,父親繼承了爺爺遺志,跟叔叔們學習造船。1960年代后期,為了漁業生產的需要,張綏之開始探索大船的建造,到了1970年代他就可以造30噸的大船。

      然而,父親并不想讓張明繼續造船,而希望他成為有知識的人。于是,張明外出讀高中,遠離祖輩從事的手工造船業。可世事變幻,工廠突然倒閉,張明被迫回到漁村,22歲的他開始跟父親從最基本的手工學起。26歲那年,張明一次到廣東購買木料,與同行交流時發現外面的造船技術更先進,于是在廣東陽江一家船廠學習了一年半,刻意彌補祖傳技藝的短板。

      160噸位的大船,臨高造船工匠半年即可完工

      百噸大船手工造

      臨高匠人造船不用圖紙,船的形狀、設計、功能,全在匠人腦中,主體設計根據船東的要求有所調整,而學徒一般都是靠老師傅們手把手地傳幫帶。在王家興的造船作坊,十余名工匠幾乎都是王家興自己或其父輩們帶出來的。

      “每艘船都有100多道工序,只有每一道都認真對待,才能造出安全、耐用的船?!蓖跫遗d說,選木是造船的第一步,需要樹齡幾十年以上的老樹,傳統以杉木為主,因為杉木木質堅實而輕,浮力大能載重,而且含油足,有耐水浸和不易腐等優點。如今,因船體大,質量要求高,造船的原料一般都需要進口的木材,最常見的如梢木、黑鹽木、鐵木等,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出產。

      因進口木材價格貴,通常一立方米都是數千元,一根十多立方米的木料,市價約7-8萬元,因此挑選木材就非常關鍵?!叭绻粫簦I回爛木,根本造不了船,很容易就讓工匠們賠了本。”王家興說,好的工匠,挑選木材的眼光是第一道關。

      木材買回后,要放在太陽下晾曬,邊曬邊觀察,等木料干濕適中時,就開始解木。所謂解木,就是從木料中解出造船用的各種不同形狀的方料和木板,船骨架用方料,船邊、船底用木板,一艘船需要用幾十種不同的方料和木板,而這些料絕大多數是弧形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木料,很是考驗匠人的才華。

      木料備好了,就可以正式開始造船了。在漁區造船可是件大事,船東和船匠都會隆重對待。一般船東會選擇吉時,帶上豐盛的酒食和鞭炮到作坊,請船匠們立起龍骨。

      龍骨立起后,船匠們就可以按照四個步驟開始施工,搭骨架、建駕駛樓、打灰和安裝機器。搭骨架就是在龍骨上安裝橫梁、橫柴,然后把大斤固定在船體側面。骨架搭起后,接著安裝船板,形成一個完整的船身。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事實上有很大的工作量,方料與方料之間要用梯形榫口連接,板與板之間要鑿孔,并用螺絲固定。

      最后一道工序是打灰和涂漆。這是一項看似輕松,但技巧要求同樣較高的活兒。臨高人根據海南的氣候,喜歡用桐油、石灰和椰絲按不同比例調出灰漿,把灰漿抹進船縫里,當縫隙里的灰漿風干后,再涂上桐油和油漆,船就可以入水了。

      “入水確認船體安全后,就可以開始安裝螺旋槳和柴油機?!蓖跫遗d說,建造一艘120噸位的合格的木船,大約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船的使用壽命近30年,但是到了15年左右的時候,都要進行一次全面的檢修,過了20年,最好年年檢修,以確保出海安全。

      臨高造船工人在林間作業的場面??

      長在漁船上的“眼”

      船的安全性能是漁民和工匠們最關心的。自古以來,臨高漁民就對自然巨大而神秘的力量心存敬畏,在遭遇不可抗的風浪侵襲的時候,他們只能信仰自己心中的神。因此,臨海漁村總有供奉神靈的廟宇,在原本航海技術還不發達的時候,臨高漁民還喜歡在自己的漁船上雕刻著“雙眼”,希望借此能夠“看清”從而避開那些不可知的危險。

      漁船長眼,也許有人聽說過,但現在很少有人見過了。臨高漁鄉文化研究愛好者鄧天慶說,在漁船上鉚上“雙眼”,是臨高和儋州漁人的創意,這在別處十分罕見。

      那么,漁船上的雙眼鉚在何處呢?船頭如人頭,把雙眼鉚在船頭兩側是最妙的。船是木頭做的,船上的雙眼也是木制的,外形除了圓形,與橢圓形的人眼不一樣外,其他都是人眼的模擬,眼珠黑白相間,有的還配以睫毛,十分逼真。

      “海底是一個兇險的世界,漁船在海上隨風浪飄蕩,命途多舛,漁人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能依仗的只有船堅帆大,為漁船鉚上雙眼,賦予其‘神靈’的色彩,讓漁民產生人定勝海的信念,從而克服重重障礙,戰勝困難,終于滿艙平安歸來。”鄧天慶說,這大概就是最初發明船眼的創意由來。

      大約在上世紀70年代以后,臨高的船眼隨舊船報廢而漸漸消失,新造的漁船不再鉚上雙眼。船眼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是時代的更替,也是數代漁人勇敢地與未知風浪搏擊的痕跡,凝結著幾代漁人的記憶。

    ?

    ?

    ?

    相關鏈接:

    海南古今造船掠影 ??谠菑V東十大造船中心
    美媒:中巴聯合造軍艦 扶植巴基斯坦造船工業
    一季度造船業新接訂單量增長71.1%
    上半年造船業訂單降50.3% 度過寒冬需3-4年
    中國造船打造“造船航母群” 目光投向更大船舶

    ?

    (編輯:蔡志飛)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诰W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