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
更加關注國計民生
曾經學生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往往形式簡單,內容空泛,而現在的社會實踐活動涵蓋了科技支農、教育關愛、文藝服務、醫療服務、美麗中國實踐、“互聯網+三農服務”實踐等多個方面,在這些實踐中,處處能感受到學生們對國計民生問題的關注。
緊跟時政熱點
今年以來,“互聯網+”如同一顆卵石,激活了一池春水,也為大中專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點亮了一盞探路明燈。
今年暑期,團省委劃撥專項經費,面向全省高校互聯網、電子商務、農業相關專業大學生,招募組建了208支實踐團隊1145名大學生,深入全省各市縣鄉鎮。
這些團隊到來后,在各市縣宣傳“互聯網+”、開展專項調研,并重點面向農村創業青年,提供互聯網、電子商務相關知識普及,網店建設及運營等方面培訓和實踐支持,創下了我省大中專學生專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來,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記錄。
海南師范大學團委的張妍老師最近頗為自豪,該校學生組成的“鄉鎮信息化與互聯網+”專項實踐團隊入選成為該主題全國百支實踐團隊之一,順應國家“互聯網+”發展戰略,深入基層開展了《海南智慧農業發展現狀調查》、《海南“電子商務進農村”:農民態度、存在問題與應對措施》等社會調查,為海南現代農業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實現轉型升級的相關問題作出了回答、提出了建議。
團省委統計得出,這個暑期,我省“互聯網+三農服務”社會實踐活動歷時兩個月,208支團隊共完成全省203個鄉鎮的調研,調查了5649個農村致富能人和3522個返鄉大學生,為農戶提供了373場“互聯網+”、電子商務知識的宣講和1405人次的“一對一”培訓,更幫助他們在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上建設和試運營了434家網店(微店),為下一步重點推進農村“互聯網+”工作、扶持農村青年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
注重服務百姓
最是難忘,那聲帶著鄉音的樸實感謝。
今年暑期,海南醫學院學生趙虎等人在校團委的組織指導下,組成了臨床學院、中醫學院、口腔醫學院、國際護理學院等4支醫療衛生服務團隊,奔赴文昌市、萬寧市、五指山市、定安縣等市縣開展中西醫義診、口腔疾病防治、健康宣教、應急救護培訓等送醫送藥活動,換來了人民群眾的交口稱贊。
“同學之間互相測量血壓和給老鄉們測量血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每一次接待前來就診的老鄉,趙虎都格外謹慎。那粗糙的皮膚、期待的眼神、信任的微笑……老鄉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提醒著他,“我們需要你”。
因為還不具備開藥資格,趙虎等人只能做些測血壓、血糖、聽診等基礎工作,為4位由省紅十字會選派的醫生“打打下手”。但他坦言,參與義診,除了能進一步溫習專業知識,更能從與患者的相處中真切感受到,一名合格的醫生應該是什么樣子——業務精良、醫者仁心,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所到之處為人們所尊敬,培養和維系著和諧的醫患關系。
省委學校部部長馮翔說,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拓寬了大中專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他們的服務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創造能力。
例如,口腔健康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擾著居住在偏遠農村的人們,可是口腔治療以諸多大型設備為基礎,為了短期義診而運輸攜帶,成本巨大。海南醫學院的相關社會實踐團隊在碰頭商議后靈機一動,決定依托該校設置在多個鄉鎮的“海醫口腔”創業孵化基地開展實踐活動,果然“一箭多雕”。
“利用創業孵化基地的醫療設備進行義診,既免去攜帶諸多大型醫療設備的不便,又能周到、全方位地為當地老百姓服務。”海南醫學院團委老師王鵬為學生們點贊。
關注社會問題
“當前,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總量超過1億人,沒有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農民工或空巢老人或將規模化出現。”10月15日晚上,海南大學法學院學生邱曾平等人組織了小型發布會,將精心撰寫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呈現在老師、同學和受邀前來的嘉賓面前。
邱曾平等人關注的“裸老族”,一般是指沒有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農民工或空巢老人。在一個多月的暑期社會實踐中,他們深入上海、廣州等城市,與當地工廠職工、建筑工地工人、碼頭搬運工等新生代農民工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參保現狀和利益訴求。
最終的實踐報告指出,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率穩步提高,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農民工沒有任何養老保險保障。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養老保險繳費年限不足的補救政策缺乏、跨區域養老保險轉移接續機制不完善、大部分農民工未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農民工對養老保險重要性認識不足等。
他們對有關部門提出建議,鼓勵市級社保局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為沒有任何養老保障的“裸老族”提供新的參保渠道;加大宣傳力度,發揮群團組織和新聞媒體等社會各界的宣傳作用,讓更多的勞動者知曉企業補充性養老保險,并了解企業應盡義務和自身應有的權益,在全社會營造參加社會保險的氛圍。
這份凝聚著整個團隊的心血與責任感的調研報告,從法學和管理學層面,為完善新生代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提出了諸多可行性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
看著學生們站在臺上胸有成竹、擲地有聲,海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伍奕頗為感慨:“我相信,祖國的未來一定更美好,因為如今高校培養的,絕不會是關起門來做決策的人。”
轉化實踐成果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我省部分偏遠落后地區,農民們還在使用落后的農用器具和種植、養殖技術,無法將大自然的恩賜最大程度地轉換成為真金白銀。年輕的大中專學生們利用在課堂上學到的專業知識,為農民們打開了視野。
記者從各個學校了解到,海南大學羅非魚病害的主要影響因素和防治技術團隊由專業教師帶隊,開展農技人員培訓、農業科普講座、先進農技推廣等服務活動,為農民提供“田間地頭”的生產實踐指導。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則放眼藍色國土,組建“漁家傲”潭門“四個全面”觀察調研隊,深入瓊海市潭門鎮,感受漁業變遷,了解漁業發展現狀,為當地漁業成功轉型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此外,記者從團省委獲悉,今年我省充分利用團中央直接授牌的“鸚哥嶺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品牌影響力,面向全國學校尤其是重點農林院校,招募了一批“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實踐團”,重點打造青年學子堅守理想、奉獻青春的品牌活動。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常州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等高校的近40名成員,在共青團白沙黎族自治縣委和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帶隊老師的指導下,深入開展巡林護林、社會調查、政策宣講、環境保護、社區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為推動周邊區域協調發展、建設和諧鸚哥嶺提出了科學性、針對性、創新性的意見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實踐團隊還通過實地考察和查閱文獻,編寫了《海南鸚哥嶺地區黎族常用植物編目》,為32個科的165種藥用植物一一標注了黎族名稱音譯,受到了當地政府和鸚哥嶺管理站的高度認可。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