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底蘊?與玉結緣
1978年,26歲的陳作發任廣東省瓊山縣府城人民公社東方紅管理區革委會副主任,負責幫助各種成分的人群落實政策返城,也就結識了一名叫黃慶福的原國民黨校官。
“那時文革剛剛結束,黃慶福的親戚從文昌鄉下上來,說帶了些玉想賣掉。我就說賣給我吧?!标愖靼l回憶,他帶黃慶福去東門舊貨店,請人鑒定價格,按照5元至10元不等,將這一批十幾件全部買下。
“花了我三個月的工資!”陳作發說。家境雖然一般,但自小在府城這座瓊州古城長大,多少也見識過一些藏品,個人還收了些古錢幣。他說:“根在古城,自然而然的,就會被古錢幣、古玉這些傳統韻味所吸引。”
玉畢竟比錢幣要貴氣。陳作發開始尋找資料,想弄明白這些古玉叫什么名字,出自哪里,又如何到了海南。這一發便不可收拾,從此與玉結下深深緣分。
自打開始收玉,陳作發便熱衷奔波鄉野村寨,收藏散落在海南民間的古玉。海口東門市場,一個在鬧市中藏寶的福地,也是陳作發最常去的地方。怎樣辨別出一塊古玉,陳作發別有心得,“收玉,講究先看人,再看貨。首先要了解賣玉人的玉器來源,他是否有收集真貨的渠道?!?/p>
用“伴玉而行”來形容陳作發的大半輩子,再恰當不過。收藏古玉的人無疑是心思細膩的,正如《詩經》所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标愖靼l多年來,總是能沉淀自己潛心研究古玉,不斷對海南的民間古玉進行探求。
“收藏得太多,會不會考慮賣掉一部分古玉?”面對大家的問題,陳作發堅定地搖頭道:“從來不會賣掉它們,有古玉就收藏,有時候覺得它們就像我最親近的人,好東西應該有個好歸宿?!?/p>
對陳作發來說,古玉收藏不是投資,更不是盈利,而是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儒家之所以尊玉崇玉,提倡佩玉,是希望人在佩玉時,時刻提醒自己,玉所具有的“德”,我們也要具備?!翱?,這塊玉的造型是一面古鏡!”陳作發介紹藏品時,經常從形、材、質里找韻,也找尋為人處世的道理。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