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學,我就教”
海南椰雕有一千多年歷史,其發展歷程可追溯到公元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間。明代正德《瓊臺志》錄入的《酒榼》中也有詩句“采篚擇供貢,扶持上天街”,生動地描述了海南向朝廷進貢椰雕酒榼的情景。
遙望歷史,椰雕這門樸素的手藝,從椰殼的大小,紋路、經絡的粗細中規劃成品的形態,借助簡單的刀具,靠匠人的手、心、眼雕刻出獨特的成品,這是人與大自然最真誠、最質樸的交流,在人類文明的尺度上,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標簽。
觸摸當下,這門曾經是匠人養家糊口的技藝,如今也只能靠著一種情懷在堅守。
張型富在手藝傳承上,只有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只要有人學,我就教。”
2013年,張型富主編了一本椰雕簡易教材,從椰雕歷史、藝術特征、雕刻刀具、常用圖案、工藝流程等方面介紹了椰雕技藝。當時,在海口市委市政府的組織下,張型富到儋州木棠鎮鐵匠村收徒,14名村民現場拜師學藝。只是多數人都沒有堅持下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早在2012年,張型富就在海口市騎樓老街開辦了個人工作室,免費教授椰雕。他的學生中,甚至有在海南大學讀書的兩位外國女學生。
“當時不少學徒慕名從各地來學藝,陸陸續續有五六十人。”邱春雨是為數不多的學藝者中能堅持下來的。她的椰雕處女座“松鶴延年?花開富貴”,是張型富言傳身教,在半年內雕刻成功的唯一作品。
“光是磨刀,師傅就讓我磨了7天,由于刀比較笨重,我有一個多月都拿不了筷子吃飯。”邱春雨說,從剝椰子殼、去肉、磨刀,到繪畫、刻花紋,她經歷了一套嚴謹的椰雕學藝訓練。“但是,在當下的快節奏生活下,半年才雕刻出一個作品,又有幾個人能坐得住呢?”
據邱春雨回憶,當時前來學藝的還有一位廣東茂名制陶老板,看到海南椰雕如此精美,甚至有了“棄陶從椰”的想法。但是,他很快就發現,椰雕這門手藝上手難,耗時長,關鍵是市場不買賬,學藝之路也不了了之。
市場不買賬,或許也是讓張型富老人傳藝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2013年,聚集35名海南工藝美術大師精美作品的海南“第一拍”,以張型富為代表的海南椰雕作品“吉祥椰球”雖受到很多觀眾的喜愛,但仍免不了“流拍”,相比于由黃花梨、沉香這些名貴原材料制作的工藝品,椰雕,顯得勢單力薄。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