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偏執人生?推崇多元生活
在多個公開場合,大冰都曾自稱為“野生作家”。談及原因,大冰認為自己只是一個說書人,如今的他依然喜歡無拘無束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寫自己喜歡的故事。“所以我經常和別人說,就算我敗光所有的稿費,也不會影響我的生活,作家只是我的一個身份。”大冰說。
大冰所踐行的生活方式,與其在《好嗎,好的》一書封面上所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平行世界,多元生活,愿你我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夠浪跡天涯。”
但是,這樣既有“詩和遠方”又有“面包”的生活豈能如此輕易兩全?這種生活的“平衡感”究竟有什么秘訣?對此,大冰告訴記者,他素來反對類似“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的生活理念,他從不鼓勵偏執的生活。“從第一本書到第三本書,我始終弘揚的是出世與入世的平衡。健全的人生理應是多元的人生、多項選擇的人生——先認真體驗,再負責地選擇。而你要做的是把不同的世界平衡好,它們不是寄生關系,也不是降序排列。”
“很多人認為,要做到這樣首先要實現財務自由,但是,我認為,財務自由之上應該是生活方式的自由。”大冰說,真正的生活智慧,不過是入世與出世的平衡。
細讀大冰筆下的故事,語言簡練,風格俏皮,不少讀者在他的微博上評論,“冰叔,你的故事,我又看哭了。”談及新書創作過程,大冰說,由于自小喜歡躲在父親的書房里讀古書,語言習慣受古書影響較大,初寫時有些遣詞造句較為生僻,寫完后大量修改,盡量讓表達更口語化。
大冰的父母親均為中醫教授,受父親影響,三言二拍、四書五經、明清小說便是大冰幼時讀物。書房里,有些不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父親便將書名涂黑,大冰總是惦記得“牙癢癢”。
大冰說,盡管一年來大部分都是“在路上”,但是會專門抽出兩三個月的時間陪父母。親情,無論是于他還是于他的著作都是繞不過的關鍵詞。“我所有的書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會寫到親情”,大冰說,正如新書中《臺北爸爸》一篇,他對父子關系的新解讀是:“你真以為你爸爸是爸爸啊,或許他也是個孩子。他和你一樣,也需要長大。或許你的出現,就是給了他一個機會,幫他長大。”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