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從海南帶走什么?
“如果沒有文化元素,游客是不會被感動的。”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系學者、企業家陳豐華回溯了臺灣文創發展史,提出“文化是體,旅游為用”的觀點。他說,無論是明清以來的殖民文化,抑或臺灣本土的原住民文化,甚至地理特色都能運用到文創中,激發出新的活力。
“游客是動態的,通過他們的‘動’,可以把我們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陳豐華稱臺灣擅長在細節中融入文化元素,比如將雕刻藝術與美食文化相結合,用旅游激活傳統手工業的市場。總之,“把美學滲入到生活之中,讓游客在游玩中被文化所打動。”
“臺灣有鳳梨酥,澳門有老婆餅,當我要回臺灣的時候,卻不知道能從海南帶些什么特產回去?”臺灣畫家郭先倫計劃給臺灣親友帶些禮物,卻被告知海南特產是胡椒粉,他很是遺憾只能兩手空空地回去。“為什么不能多開發一些文創產品,讓大家可以帶走海南記憶呢?”
“一個地方的藝術文化與人文歷史是人最感動的,這才是文創發展核心中的核心。”臺灣藝術大學原副校長林進忠稱,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是臺灣藝術大學的前身,最有名的校友有李安、侯孝賢等文化名人,從這個意義講,這也是一種文化創意產品。因此,我們在考慮文創時,應把城市建設、交通等元素,通盤考慮進去,才能有更好文創特色效果。
“我們海南有蘇東坡,蘇東坡是中國文人的集體回憶。”臺灣明報副總編輯、攝影家何經泰有點遺憾沒能在三亞看到東坡紀念館,他說,東坡曾被流放海南,若是能在游客集聚地建立一些東坡博物館,一定能加深游客對海南的理解與認識。
“我們在思考文化發展的時候,一定要跳出地域的限制,立足本土特色,以開闊的胸襟海納百川優秀文化,取各家之長為我所用。”在尼瑪澤仁看來,文化是我們所有人共有的精神家園,流淌著彼此血液里的最大價值,而海南獨特的地理優勢,無疑能凝聚四方人心,走出海南獨有的文創思路。
?
?
相關鏈接:
黃蓓佳新書《童眸》研討會在南京舉辦??高洪波:江蘇文學沒有短板
網絡文學“精英通吃”之后?
省文學院簽約優秀文學作品項目海南文學創作迎來新局面
?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