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中國符號
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交流,也需換個角度,按照外國人理解的方式和語言二度創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常愷說,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它為何在國外的辨識度很高,除了本身的藝術魅力外,最初它便是以“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亮點對外宣傳的。
常愷結合工作感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往大了說,中國文化要更廣泛地被歐洲接受,成為歐洲人的常態性消費,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風格,守住中國符號,又要找到讓歐洲觀眾能接受的國際化元素。而要讓完全不同的歷史、文化、宗教背景的西方觀眾認同東方文化,則需要改變一些表達方式和文化觀念。
“要想讓當地觀眾理解、接受中國文化,可以先在外國音樂家身上撒下中國文化的種子,讓他們參演中國曲目。”常愷理解,音樂是中奧文化交流的最好突破口。他舉例,在一次在國外舉行的書法音樂會中,常愷邀請了當地舞蹈團成員,為了讓舞蹈演員更好地了解這一場表演,常愷事先將書法內容翻譯成英文,“最后演員們選擇長發披肩,身著黑白舞蹈服,很顯然是為了契合書法的靈動和飄逸。”常愷既感到意外也深受感動。
在策劃中國新年音樂會這條路上走了這么多年,點點滴滴的變化讓他更加堅信要在這條路上繼續前行。“越來越多的新年音樂會在中國各大城市舉行,我們辦理出入境簽證越來越便捷,國內觀眾素養越來越高。”常愷說,因圣誕節和元旦挨得很近,國外的樂團成員以往生怕錯過與家人共度圣誕節的機會,如今卻十分樂意來中國演出。
“我們來海南舉辦過三四場新年音樂會,除了怡人的氣候環境,這里日益濃厚的藝術氛圍更是給海南加分不少。”常愷也期待能以新年音樂會為橋梁,加深海南與奧地利的了解和交流,吸引更多歐洲人來海南度假,與蘇東坡對話,感受黎苗風情。
?
?
相關鏈接:
水滸中的海南兄弟海南植物標本想有個家典藏綠色: 海南植物標本前世今生?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