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錛在創作中。
《李冰與都江堰》局部
李錛與搭檔在創作中。
由文化部、中國文聯、財政部共同主辦實施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經歷了五年的精心組織和認真創作,經專家評審驗收通過的146件作品日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公眾隆重展示。一同展示并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有海南著名畫家李錛的大型歷史畫《李冰與都江堰》。近日在海口,李錛接受《海口日報》專訪,暢談了作品出爐經過和創作心得。
李錛,中國美協會員,“97”中國美協百杰畫家,海南省文聯委員、美協理事,國家優秀專家,終生享受政府津貼。1947年生于重慶。畢業于四川美院附中,西南大學美術學院,學士學位。曾為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海南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畫教授。1994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劉國輝中國人物畫高研班。2000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馮遠中國人物畫工作室,獲國內訪問學者。
李錛美術作品多次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的大展、專題、邀請展。曾應邀在法國、俄羅斯、越南舉辦個人畫展。2013年作品“都江堰”入選文化部、財政部、中國文聯主辦“華夏文明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同湖南、四川、海南等省簽約,繪制重大歷史題材作品。現已出版個人畫集和專著《百杰畫家——李錛》《李錛水墨新作》《西苑寶鑒》《讓感覺說話》《水墨沉思》《大涼山寫生集》等八種。
A
意酣墨飽的歷史畫卷
“大開大合,動靜有致!”與李錛朝夕相處,并見證其畫作完成的李錛愛人余心玉如是說。同樣是畫家,在她的眼中,歷史畫《李冰與都江堰》有幾方面的亮點,其中之一是作品成功地展現了都江堰的自然地貌,像一幅完整的山水畫,利用中國畫特有的散點透視,將自然與人物有機組合,“山勢崢嶸、人物激奮、江流有聲、意韻幽遠!”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展覽中,觀賞了該幅畫作的眾多畫界人士也有同感。有藝術評論家認為,《李冰與都江堰》畫面的開合,聚散猶如雄渾的樂章、高亢的旋律,充滿感人的力量。黑白對比,動靜對比,縱橫對比,此起彼落,塑造出各種可讀的細節,讓人目不睱接。而且,人物在治水作業中的動態各異,有燒山的、撐竹排的、放竹籠的、拉繩的,“既有原始先民真實的野性,又有感人的美姿和神情。”
一幅作品的成功往往需要多方面因素,李錛的這幅畫作,對業界人士來說,還需要褒揚的是其筆墨的處理技法,整幅畫作中都處理得較為妥當。在當今中國畫壇有個通病,就是寫意精神的喪失,許多畫作刻意做作,一味追求逼真被人詬病。
“如何發揚民族優秀的美學傳統,弘揚中國水墨畫的寫意特色是文藝界議論的熱點!”李錛說,《李冰與都江堰》能被國家博物館的專家認同,與他們團隊團結合作潛心研究史料,堅持對傳統的認知分不開。業界點評說作品的筆墨技法精到、蒼邁渾樸、剛健老邁,“這些是對我們的贊美。但是我們創作時,的確是給自己下了命題,就是筆墨要與形式的統一,而且要與歷史題材、即前秦時空的和諧一致。力爭做到完整的圖卷,無硬傷的紕點!”
筆墨酣暢,用筆有大篆的遺韻,巨幅中國水墨畫作品,無刻板之跡,無造作之痕,淋漓滿紙,意酣墨飽,沒有過人的功力,難于繪出此等佳作。——這是一位觀眾在畫展現場給《李冰與都江堰》留下的評語。
B
奇特構圖展創作意圖
“并不是為了獲得表揚而作,而是帶著責任用心而畫!”李錛說,他與兩位畫家搭檔,創作的“都江堰”嚴格遵守歷史畫的要求,用的是“工匠精神”,不管是不是外界所評點的“匠心獨運”,但為了這幅眾人關注的畫作有一定的亮點,還是頗費了心思,感受最深的是在奇特構圖、宏大氣勢兩方面。
李錛介紹說,一般的主題性繪畫,都突出主要人物,一定將主要人物置于畫幅主要部位,而且遠遠大于身邊的人物。他創作設計的《李冰與都江堰》反其道而行,將一大群治水的民工放在最前面,是畫中人物體量最大的,而李冰卻安置在后面,體量僅只有前面民工的二分之一,然而李冰卻異常突出,“這其中奧妙,也就是原因,是畫中的天地交接處,即黑白對比最強烈處,安置的人物都會顯眼,李冰即在此處!”
奇特的構圖是創作主題的需要。李錛解釋說,他一直認為四川人民了不起,他們能吃苦,有智慧。他們是創造都江堰工程的主人,他必須用飽酣的濃墨描繪他們。他畫作的任務就是讓君、民相得益彰,雙方的形象都鮮明奪目,各臻至妙,最后的構圖,實現了自己的意圖。
打破時空,巧鑄新圖,這是《李冰與都江堰》另一個閃光的亮點。?一幅歷史畫,就是向觀眾講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都江堰治水的故事是由不同時間、空間中的工程細節組成。江中燒石、澆水使之爆裂,運走疏通河道,岸邊立馬叉子木樁、竹筏裝石護堤等多項工序,讓觀眾在一幅現實主義的作品中能清楚地了解治水的前因后果是創作者的愿望,也是觀眾的要求。
“如果采用連環畫形式,那還是容易的,對獨幅畫來說,惟有慘淡經營之妙,方能達到目的!”李錛說,在這方面的思索,讓他有了多個輾轉難眠之夜,最后想到利用山、水、岸的不同環境,合理安排人和物的相互關系。有人說,巧鑄之新圖是李錛的創新之舉,也是他的這幅作品成功之處。
C
歷時三年
精心打造
2012年,“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組委會向全國發布了150個選題,先后收到全國各地和海外1000余名藝術家申報的600余幅創作草圖,經過跨年度的多輪評審遴選,最后確定165件作品入圍,海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錛創作的草圖《李冰與都江堰》有幸入選。李錛出生于川蜀大地,對中華歷史上三大著名工程之一的都江堰情有獨鐘,曾多次到該地寫生、收集文史資料,長期的積淀和滿腔的激情使他創作的草圖在評審會上脫穎而出。
李冰治水的題材,千百年來深受百姓熱愛和歌頌,因而此題材的創作者不乏其人,僅在四川省就有七件草圖上送。
作為一幅歷史畫,必須準確的再現歷史的場景及歷史人物,建筑、服飾、器皿、工具兵器等不能出錯,不能有漢冠楚戴的錯誤。用評審專家的話說,就是一幅很出色的繪畫可以進美術館,但不一定能進歷史博物館,歷史畫要求是“三國志”而舍棄“三國演義”,歷史畫與歷史題材的美術作品當有不同的內涵和標準。
“國家的這個工程從開啟到劃上句號歷時五年,我個人的這個工程除去畫草圖不算,也整整歷時三年精心打磨!”李錛說,創作期間不斷否定自己又肯定自己再到證實自己,經歷的是一次“精神歷練”、“心靈洗禮”,是拋棄一切雜念的背水之戰。通過這次實踐,也對歷史畫有了不少深切的理解,“對歷史事件的認知和判斷,通過繪畫表達是作者思想深度的檢驗!”
“他們以匠心獨運的構思,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和精湛的造型藝術語言創作了這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作品,并且在史實凝縮表現、歷史情景再現,藝術風格語言鑄造和精神境界開拓上達到了歷史以來新的水平。”?當聽到工程組委會這段評價時,李錛和身邊的伙伴一起露出了微笑。
李錛說自己的下一個計劃是夫妻檔兩支畫筆一起“環海南島畫寶島”。
?
?
?
相關鏈接:
畫家許仁龍談郵票《千里江山圖》:體現家國情懷唐傳世名畫《五牛圖》立體“復活”畫家許德麟遺產案塵埃落定 維持王齡文繼承遺產判決蘇格蘭迎來畫家康斯太勃爾代表作 ?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