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黎族筒裙的黎族制陶非遺傳承人羊拜亮阿婆。
近日,這位特別的黎族老奶奶在國內刷爆了媒體圈,人民日報、環球時報、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日報等眾多主流媒體紛紛關注,她簡樸卻珍貴的陶匠生活打動了許多人——
夜色低沉,遠處的含羞木已經伸開了葉片,沐浴著清涼的晚風。村莊被罩上一層深墨,只有這團燃燒在制陶館門前的烈火,將紅色散發。
91歲的羊拜亮阿婆,用黎語念出祈禱詞,一如半個多世紀來的每一次燒陶,高度黏土在烈火中得到重生,變成傳承千年的黎族陶器。她的規矩,是她的尊重,尊重世間萬物,是她堅持的黎族哲學。她的堅持,是她的匠心,制陶已逾半世紀,甘愿青絲換白發,也要留下這塊民族的瑰寶。
這位連普通話也不會說的黎族老人,最近受到了多家媒體的關注。她的故事通過中央電視臺《了不起的匠人》節目,刷遍了各大朋友圈和微博,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網紅”。
伊著黎筒裙 面上帶刺青
五月的第二天,空氣中彌漫著夏天的味道。午后的陽光十分刺眼,在昌江黎族自治縣太坡地區,只有這般炙烤大地的陽光,才能夠曬出精致美觀的黎族陶器。
史前時期,海南島上已有黎族的先祖活動,他們是這座島嶼最早的移民和開發者。黎族的制陶技藝十分悠久,宋朝的《諸蕃志》卷下曾記載,黎族“以土為釜,瓠匏為器”。
2006年,陵水新村遺址出土了一塊古陶片,經過碳-14測定,年代距今約5000多年。它的出土,佐證了黎族悠久的制陶工藝,卻不是海南目前所發現的最早古陶器。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五勒嶺洞穴遺址,曾經采集出海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夾砂灰陶罐殘片,距今約9000年。
2006年,國務院將“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同年,一位黎族老人被授予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就是生于1926年的羊拜亮阿婆。
保突村的制陶館門前,氣溫已經達到31攝氏度。無風無云,四周充滿了燥熱的空氣。在制陶館館長劉梅珍的陪同下,羊拜亮再一次來到這里。91歲的身體,已經無法支撐她走過不到100米的小廣場。佝僂的身子,左右手各撐著一根長棍,即使緩慢又蹣跚地向前走,羊拜亮也不允許劉梅珍攙扶她。
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了不起的匠人》節目,羊拜亮的制陶故事刷遍了網絡,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網紅”。而連手機都沒有的羊拜亮,面對這個新詞匯,露出了不解的笑容,只注意到身旁剛燒好的陶罐。
稍微坐定,不顧炎熱,羊拜亮換上了黎族筒裙。陽光透過樹蔭,星星點點灑在她的臉上,臉上的刺青紋路清晰可見。
“我15歲開始紋面,母親對我說,我們是黎族人,如果不紋面,拋棄祖宗留下的東西,就不是我們家的人。”羊拜亮把母親的話記在心中,連同制陶的工藝,深深刻在漫長的生命旅程中。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