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5/04/5e5843482a87db6462e68b9d83e0ea81.jpg)
具有實用價值的黎族陶器重世間萬物守匠心之名
盡管年事已高,早已不再親自制陶,但是每一次重大的陶器燒制現場,羊拜亮還是會來到村里的制陶館,主持制陶前的重要儀式——祈禱。
當最后一根燃著烈火的火把被丟進坑中,架起的熊熊火焰足以照亮半空。古樸、實用的黎陶,必須堅持傳統的露天燒制工藝。用泥條盤筑而成的陶罐,極易在露天環境下被燒爆裂,它們是黎家人的至珍,唯獨為它們祈福,才能換來心中片刻的踏實。
“魑魅魍魎,速去勿來;請諸速行,勿在此亂;架火炎燒,是將以陶;佑我造器,佑我無敗。”用黎語反復念叨的祈禱詞,是為陶罐祈禱。
“黎族的文化中,認為萬事萬物皆有靈性,要尊重每一個事物。”羊拜亮小心地堅持傳統,也把傳統播撒在劉梅珍等年輕的黎陶手藝人心中,“如果燒陶過程不正式,無關的人員能夠隨意進出,這是對陶器的不尊重。懷著這樣一顆不尊重的心,怎么能燒得出好陶器?”
因此,燒陶更多選擇在夜深人靜之時,參與燒陶的手藝人,全是女性。“傳女不傳男,為的是給古代的女子,增添一門手藝,在男人忙于農活的時候,也能為家里補貼家用。”劉梅珍說道。
伴隨著陶罐爆裂的聲音,更多的陶罐在烈火中變得堅硬。每一個陶罐的最初,都是山上的黏土,加水混合形成泥團,用手搓揉變成泥條,然后一圈又一圈,盤筑形成了陶罐的雛形。再用河里撿來的貝殼,為它打磨成型,擺在屋外經受幾日的暴曬,等待著進入烈火的那一刻。
那一刻,發生蛻變的不止是陶罐,還有注視火光的制陶人。
“用陶罐釀出的酒,帶著一股泥土的芳香。這是我們黎家的味道,喝下這口酒,能夠體會到祖先留下的好東西。”91歲的羊拜亮,每天晚上都會喝上半兩米酒。做她最擅長的事情,是她多年堅持傳統制陶的理由;酒中的甘甜,是她在泥與火之中,以匠心之名,獲得的饋贈。這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制陶生涯,一如最初開始時,始終懷著虔誠的心。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