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民風民俗
    半世紀用心制陶 昌江91歲黎族阿婆成“網紅”
    來源: 南海網 作者:賀立樊 姚傳偉 劉孫謀 時間:2017-05-04 14:57:33 星期四

      黎族陶器栩栩如生
    ?

      陶器上面具有黎族特色的圖案
    ?

    ??? 隆準之女嫁之遠 物美之陶能換食

      1800多人口的保突村,一直流傳著羊拜亮的故事。這樣一位老人所經歷的事情,幾乎就是這個村子的近代歷史。

      “年輕的時候,人家都說,高鼻梁的姑娘嫁得遠。鼻梁高的姑娘長得好看,連外面的人都喜歡。我是扁鼻梁,不是美女,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喜歡我。”那是屬于羊拜亮一代人的青春故事,出色的制陶技術,讓她十分受歡迎,最終嫁給了同村的優秀青年黃阿度。

      11歲就跟著母親學習制陶,19歲嫁到了阿度家,阿度的母親繼續教授她制陶。從此之后,有了家庭的羊拜亮,更多地開始獨自作業。

      那是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時至今日,保突村制陶館的門外,幾乎每一個制成的陶罐,都會刻上幾只圍繞罐口的青蛙圖案。

      “村民靠天吃飯,那時的村子依靠水稻為生,沒有別的經濟來源。如果種植季節遲遲不下雨,水稻就會枯死,村民就沒有食物。”劉梅珍說,盼雨,是那時的村民共同的期盼。熟悉天氣的村民知道,當田里涌出大量的青蛙時,就是下雨之前的征兆。在雨天出現的青蛙,因此成為了保突村的吉祥圖騰。

      沒有糧食的日子,陶器成為了唯一能夠換來食物的東西。個子瘦小的羊拜亮,白天忙完了大隊的農活,晚上回到家里,叉起一根芒草捆成的火把,在夜色中燒制陶器。

      “把曬好成型的陶器放在火中烤,用著傳統的方式,成品率很低。一晚上燒30個陶罐,有20個會在火中爆裂。”每燒破一個陶罐,羊拜亮都會心疼地流下眼淚。每一次面對烈火的淚水,都讓她提高了制陶技藝,也讓她變得更加堅強。

      到了第二天,她挑起重約百斤的擔子,去往附近村鎮販賣陶器。說是販賣,其實是以陶器換食物。

      “把陶器擺在集市上,要買的客人必須先把谷子裝滿陶罐,然后拿走陶罐,谷子留下。”憑著制陶手藝,羊拜亮養大了一兒一女。黎陶技藝“傳女不傳男”,女兒黃玉英接過了制陶工藝,成為了黎陶非遺第二代傳承人;孫媳婦文阿芬,則成為了第三代傳承人。

    (編輯:余冰月)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