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手藝留住守藝人
讓黃東喜憂心的是,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相比在工廠生產的搖籃以及其他替代品,竹編搖籃制作過程慢,缺乏市場競爭力,導致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愿意學習竹編手藝,村里會編織搖籃的人中絕大部分都是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
“一只搖籃可賣30至100元,每天最快也只能做2只,制作搖籃需要耐心,年輕人是坐不住的。”黃東喜說,他的兒子寧愿在外打工,也不愿意回來學習這門手藝,“整個村子里都很少有年輕人參與,我很擔心這門手藝后繼無人。”
黃東喜的話道出了一個現實:竹制品的沒落,讓這門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手藝陷入傳承難。幸運的是,大茂竹編的現狀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我們正盡可能地將大茂竹編保護起來,讓它傳承下來。”萬寧市文化館館長劉德波表示,當地正提倡在一些小的旅游點引進一些小型樣品,讓竹編與旅游、生活用品掛鉤,讓大茂竹編走得更遠。
2008年,大茂竹編與后安刀、軍坡節、西門舞龍等被列入萬寧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7年海南省歡樂節萬寧分會場在萬寧東山嶺舉行。在這一屆歡樂節上,萬寧大茂竹編因編織精美、獨具特色,4天內便賣出去350多件竹編制品。
“大茂竹編的種類有很多,各式各樣的,竹籃、簸箕、米篩、搖籃,我們還計劃申請省級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以這種方式讓大茂竹編更好地傳承下去。”劉德波說。
?
?
相關鏈接:
海南昌江黎族藤竹編:瀕危技藝織新路海南周刊 | 昌江黎族藤竹編:瀕危技藝織新路“80后”小伙的電商生意經:青神竹編賣5000萬元浙江德清竹編藝人守藝50載 匠心演繹竹子“變形記”張明勇:百折千回 巧手竹編 ?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