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崖州名士羅業鼎
教書行醫兩不誤
羅業鼎的父親羅先棟一九一四年主修的羅氏家譜。
文圖 本刊特約撰稿 林芳華
樂東黎族自治縣利國鎮沖坡村人士羅業鼎,平生篤定求學之志,靠舌耕所得,負笈求學,鍥而不舍:先去崖城,后往府城,再上廣州,最后不顧妻子阻撓,只身赴滬求學。學成后,他毅然返回家鄉,在教書之余,免費行醫,造福桑梓,為當地人所敬仰。
矢志不渝,北上求學
羅業鼎生于1895年,自幼跟隨父親羅先棟習醫。18歲時,羅業鼎畢業于崖縣第一高等小學,因無力升學(其時崖縣最高學府僅是高小),便在家鄉以授徒講學和行醫謀生。
當時,在村中能與羅切磋琢磨學問者,以同村邢詒德為最。邢詒德雖家境富裕,卻能禮賢下士,對羅業鼎折節相待,并義結金蘭。幾乎每日,邢詒德都邀羅業鼎到家里,相與論詩品文,彼時羅業鼎學思深悟,學問得到快速提升。不久,邢詒德因故赴穗,這讓羅業鼎悒悒不樂。后來,好友陳昆仲聘其在他家主講國文課,名雖師生,實得朋友相資之樂。
羅業鼎(1895-1964)上海持志大學學士照。
24歲那年,羅業鼎求學之志未能如愿。于是他孤注一擲,帶上所積錢糧,負笈府城入讀瓊山師范,頗受校長陳錦泉器重。可未等畢業,囊橐卻已告罄,迫不得已,他選擇放棄學業,回家再過舌耕、行醫生活。
幾年后,適逢當地鹽灶村林吉祥以合股營商相邀,在林一再慫恿下,他開始與之試游商海,期間不忘岐黃之術。不久,林吉祥因事出遠門,由羅業鼎償還其名下本利,而后生意獨歸羅所有。
未過幾年,得知抱旺村邢國黼赴滬游學于上海新民大學,羅業鼎受到觸動,求學之心再次怦然心動,他迫不及待地要北上求學。是時,羅業鼎正在抱旺村建筑商鋪,故仍需一些時日。待藥鋪(名“永濟堂”)落成,他就準備出門求學計劃。臨行,求學一事遭到妻子反對,說為游學,而置家庭、父母于不顧。但羅業鼎不顧妻子的阻撓,斷然離去。
抵穗以后,恰逢廣州新聞學校招插班生,羅業鼎得以入讀。畢業后,他只身赴滬,考入上海風文學院攻讀,兩年后轉入上海持志大學文科國學系,期間博得國學大師錢基博先生題贈“海南斯文,不絕一脈”之贊譽。
不遠萬里求學,羅業鼎在讀書之余,思鄉心切。他在上海接到父親來鴻后,寫了寄以慰藉的兩首七言律詩,抒發了他讀書之志始終不渝、頗以文氣自負及對故鄉的深切思念——
逴行萬里別家鄉,
游子身強志亦強。
愛把龍文勤淬厲,
試探江錦喜增長。
成如麟角深鞭策,
學似牛毛恰鄣防。
自詡締交天下士,
群空駿馬遇孫陽。
舉頭窎望白云鄉,
難得晨風翮健強。
客里思親常踧踖,
夢中尋路宛迢長。
申江暫作南皮會,
殷羨驚將執信防。
愧乏彥先才藻耀,
風鳴響澈震朝陽。
直至1931年畢業,羅業鼎已三十有六,返回家鄉海南,見到久別多年、魂牽夢縈的親人,尤其是父親羅先棟尚健在,讓他心里稍覺寬慰。
輾轉瓊南,服務桑梓
回鄉后,羅業鼎被崖縣縣立第二高級小學校長韋作友聘請當教員。1939年,日寇進犯崖縣全境后,羅業鼎攜帶家人逃難在樂東蠻煙瘴嶺之間。至日本降伏之年,崖縣縣立第一中學為避日寇蹂躪,故在黎區老蘇田復學。老蘇田,也叫牛角灣,位于今樂東千家鎮抱善村。那里山深林密,地形復雜,易于隱蔽藏匿,日軍一時難以進犯。其時,校長由北京大學碩士生顏任明擔任,他聘請羅業鼎為該校教員。
抗日勝利后,羅業鼎革命傾向日趨顯露,手書敦促好友盧中亮(原崖縣四區茅坡村人,恩平縣縣長)向共產黨投誠。他臨危不懼,利用其個人關系,頻頻與革命人士接觸,讓革命者多次在家寓宿,他家也因此成為當地革命的堡壘戶,保護過林慶墀(1948年任崖縣縣委書記)等共產黨人士。
1946年1月,羅業鼎被委任為崖縣臨時參議會議員,議長為顏任明。縣一中遷回崖城后,由議長召開會議。當時所有決議各案,皆不得施展,國民黨之機構系有名無實之軀殼,于是,羅業鼎絕跡于會場。次年10月,崖縣正式參議會議員產生,羅業鼎、顏任明均不在列。
1946年初,在南京任交通警察總局長的同鄉吉章簡,偕夫人陳荷花女士,從南京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崖縣參加競選國大代表。是年,吉章簡夫婦慷慨解囊,在沖坡村創辦“崖縣旺官鄉國民中心小學”。德才兼備、威望甚高的羅業鼎受命出任該校第一任校長。不久,崖縣中學在崖城復辦,因名師缺失,羅業鼎再次返聘回校任教。
1947年9月,崖縣第二初級中學(黃流中學前身)在九所創辦,由他出任教導主任、代校長,主持教學和校務工作。有關這段經歷,羅業鼎在其自傳中寫道:“迄日本降伏之年,崖縣縣立第一中學以避敵蹂躪,故在老蘇田黎區恢復。顏君任明長其校,聘我參與末座,余自此得濫竽于崖一、二中學之間以迄今日,而且又一度謬長崖二中學矣。”
1949年9月,為躲避戰亂,崖縣第二初級中學遷址黃流,羅業鼎繼續留在那里任教。1955年秋,崖縣第一中學遷址三亞港門村,更名“崖縣中學”,因教育工作需要,羅業鼎被調往崖縣中學任教,曾一度出任該校副校長。
新中國成立后,羅業鼎作為無黨派民主人士,得到倚重和信任。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2月11日,在崖縣第二屆一次人大會議上,他當選為崖縣副縣長,分管科教、文衛等工作,繼續為崖縣教育事業作貢獻。1964年,因積勞成疾,羅業鼎病逝于三亞,享年69歲。
羅業鼎子孫眾多,多數都受過高等教育,有些還留學海外名校,可謂書香世家。
教學之余,懸壺濟世
作為上海持志大學文科國學系學士的羅業鼎,由于各種原因,我們今天能見到他的作品極少。有關他的早期資料,多已亡佚,今存遺世學士照,更顯彌足珍貴。
今能讀到的羅業鼎作品,僅有《羅業鼎小傳》《淚河中之喪明詞》《接父手諭》《辛未清明節同盧中亮等游龍華寺》《壬申年即事感愴》等十多首(篇)。從其詩詞看,他早年頗有雄心抱負,到后來,由于社會動蕩,導致他為人低調,不事張揚,持謙虛謹慎之態。
他在自傳中說:“生平不求人知,故人也鮮知之者。”羅業鼎家學淵源既深,自小跟隨父親習岐黃術,青年以后,以讀書勉勵名節,以教書、行醫做為立身根本。他回溯平生:“沒有建樹,只因素性澹泊,甘薦布衣,而誓以教學、行醫為終身職業。故碌碌無奇,五十二年如一日,迄今寢饋于新民主主義文化之中,幾不知老之將至,一嘆!”
羅業鼎在教學之余,仍恪守治病救人之初衷,依然不忘懸壺濟世。
據吳毓英《崖縣名賢羅業鼎》(原文刊發于《三亞文史》)一文介紹,羅業鼎“在教學之余,常常給患者診病開藥,他擅長治肝炎、胃痛和老人前列腺肥大癥”,“治好的患者至少有300人,卻從沒有收取過病者家人的任何報酬”。
?
相關鏈接:
組圖 | 三亞崖州中心漁港開漁以來漁獲已破千噸崖州賢達慷慨捐修《崖州志》崖州民歌起思鄉愁漸濃?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