輾轉瓊南,服務桑梓
回鄉后,羅業鼎被崖縣縣立第二高級小學校長韋作友聘請當教員。1939年,日寇進犯崖縣全境后,羅業鼎攜帶家人逃難在樂東蠻煙瘴嶺之間。至日本降伏之年,崖縣縣立第一中學為避日寇蹂躪,故在黎區老蘇田復學。老蘇田,也叫牛角灣,位于今樂東千家鎮抱善村。那里山深林密,地形復雜,易于隱蔽藏匿,日軍一時難以進犯。其時,校長由北京大學碩士生顏任明擔任,他聘請羅業鼎為該校教員。
抗日勝利后,羅業鼎革命傾向日趨顯露,手書敦促好友盧中亮(原崖縣四區茅坡村人,恩平縣縣長)向共產黨投誠。他臨危不懼,利用其個人關系,頻頻與革命人士接觸,讓革命者多次在家寓宿,他家也因此成為當地革命的堡壘戶,保護過林慶墀(1948年任崖縣縣委書記)等共產黨人士。
1946年1月,羅業鼎被委任為崖縣臨時參議會議員,議長為顏任明??h一中遷回崖城后,由議長召開會議。當時所有決議各案,皆不得施展,國民黨之機構系有名無實之軀殼,于是,羅業鼎絕跡于會場。次年10月,崖縣正式參議會議員產生,羅業鼎、顏任明均不在列。
1946年初,在南京任交通警察總局長的同鄉吉章簡,偕夫人陳荷花女士,從南京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崖縣參加競選國大代表。是年,吉章簡夫婦慷慨解囊,在沖坡村創辦“崖縣旺官鄉國民中心小學”。德才兼備、威望甚高的羅業鼎受命出任該校第一任校長。不久,崖縣中學在崖城復辦,因名師缺失,羅業鼎再次返聘回校任教。
1947年9月,崖縣第二初級中學(黃流中學前身)在九所創辦,由他出任教導主任、代校長,主持教學和校務工作。有關這段經歷,羅業鼎在其自傳中寫道:“迄日本降伏之年,崖縣縣立第一中學以避敵蹂躪,故在老蘇田黎區恢復。顏君任明長其校,聘我參與末座,余自此得濫竽于崖一、二中學之間以迄今日,而且又一度謬長崖二中學矣?!?/p>
1949年9月,為躲避戰亂,崖縣第二初級中學遷址黃流,羅業鼎繼續留在那里任教。1955年秋,崖縣第一中學遷址三亞港門村,更名“崖縣中學”,因教育工作需要,羅業鼎被調往崖縣中學任教,曾一度出任該校副校長。
新中國成立后,羅業鼎作為無黨派民主人士,得到倚重和信任。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2月11日,在崖縣第二屆一次人大會議上,他當選為崖縣副縣長,分管科教、文衛等工作,繼續為崖縣教育事業作貢獻。1964年,因積勞成疾,羅業鼎病逝于三亞,享年69歲。
羅業鼎子孫眾多,多數都受過高等教育,有些還留學海外名校,可謂書香世家。
教學之余,懸壺濟世
作為上海持志大學文科國學系學士的羅業鼎,由于各種原因,我們今天能見到他的作品極少。有關他的早期資料,多已亡佚,今存遺世學士照,更顯彌足珍貴。
今能讀到的羅業鼎作品,僅有《羅業鼎小傳》《淚河中之喪明詞》《接父手諭》《辛未清明節同盧中亮等游龍華寺》《壬申年即事感愴》等十多首(篇)。從其詩詞看,他早年頗有雄心抱負,到后來,由于社會動蕩,導致他為人低調,不事張揚,持謙虛謹慎之態。
他在自傳中說:“生平不求人知,故人也鮮知之者?!绷_業鼎家學淵源既深,自小跟隨父親習岐黃術,青年以后,以讀書勉勵名節,以教書、行醫做為立身根本。他回溯平生:“沒有建樹,只因素性澹泊,甘薦布衣,而誓以教學、行醫為終身職業。故碌碌無奇,五十二年如一日,迄今寢饋于新民主主義文化之中,幾不知老之將至,一嘆!”
羅業鼎在教學之余,仍恪守治病救人之初衷,依然不忘懸壺濟世。
據吳毓英《崖縣名賢羅業鼎》(原文刊發于《三亞文史》)一文介紹,羅業鼎“在教學之余,常常給患者診病開藥,他擅長治肝炎、胃痛和老人前列腺肥大癥”,“治好的患者至少有300人,卻從沒有收取過病者家人的任何報酬”。
?
相關鏈接:
組圖 | 三亞崖州中心漁港開漁以來漁獲已破千噸崖州賢達慷慨捐修《崖州志》崖州民歌起思鄉愁漸濃?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