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五指山黎族露兜葉編
大眾工藝的小眾傳承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9-03/18/54e1adfe90911df9315712.jpg)
梁桂香阿婆頭戴自己編的草帽,展示一張她編織的露兜葉編草席。
海南島的黎族先民對身邊植物的利用可謂到了極致,留下了黎錦紡染織繡四大傳統工藝、藤編和竹編技藝,以及竹木樂器制作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指山市毛道鄉,一些村莊的黎族婦女還在用野生的露兜葉編織草帽和草席,其中以空中村最為普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懂得編織。海南日報記者先后三次進村,記錄了這一技藝的編織過程。
備料
每年春天,隨著氣溫的上升和日照越來越充足,草木愈發蔥蘢。
80歲的黎族阿婆梁桂香,她已經很少下地干農活,但從小就學會的手藝,她一直沒有舍棄。
某日,天氣時陰時晴,無雨,體感甚是清爽。梁桂香身體瘦弱,腳步緩慢但不失利索,她從自己住的小瓦房里出來,要步行到兩公里外的一座小山丘上,割取野生露兜葉子。
阿婆到了山上,用尾端帶彎鉤的砍刀割下了長度在2米上下的露兜葉子。葉子有三排銳刺,中間呈龍骨狀的一排與兩側的方向相反,一不小心就會被扎到手,滲出些許血液,或被劃到表皮,在粗糙的手背上留下一道道白色的劃痕。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9-03/18/54e1adfe90911df9316915.jpg)
一大捆晾曬得半干的露兜葉。
好在梁桂香動作熟練,被銳刺扎到的次數極少,但被劃還是避免不了的。割完葉子,阿婆就地處理葉上的利刺,先用小刀剝掉中間那一排,由于兩側的刺是逆向而生的,在此過程中稍不留神就會被扎到手,即使不流血,也會非常疼痛;去掉這一排的刺,等于將露兜葉子一分為二,然后再將另外兩排利刺分別剝離;最后將它們輕輕對折,避免弄斷,捆好,挑回村里。
在家門口的水泥地板上,梁桂香解開露兜葉,將它們悉數攤開,平鋪在地上,在太陽底下晾曬。
阿婆說,這需要兩三天的時間,等葉子差不多變干,但又不能完全不含水分時,再用來編織草帽或草席。
制作
晾曬后的露兜葉呈淡綠色,柔韌性極好,梁桂香會再次用小刀將它們修邊,同時根據需要確定大致寬度,如果要織草帽,大約1.5厘米就夠了,如果要織草席,則需要2.5厘米的寬度。
接下來的編織環節,只需要一張矮凳和一雙手。
編織草席時,將露兜葉擱在地上,定好經緯走向,以十字交叉相織進行,葉片長度不夠的,就拼接,這個動作不需要將葉片開口,只需壓在上一條葉片兩三厘米處即可。梁桂香阿婆告訴記者,在60多歲的時候,她一個上午就能編好一張寬1.3米、長1.9米的草席,現在至少得用一天時間,累了就歇息,因此有時候要用兩天時間。
編織六邊形的尖頂草帽難度較大,草席則相對容易些,技術含量稍低。以她現在的速度,寬度在半米左右的六邊形尖頂草帽,除了吃飯和休息時間,每天至少也能編成一頂。草帽雖小,但在收邊和收頂時難度最大,且最費時費眼力。
草席和草帽編好之后,在陽光下繼續晾曬,直到水分完全消失,顏色也就逐漸變黃,此時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