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寧萬陵古道遺址。鄭立堅 攝
衛所為海南修筑城池驛道
作為距離明朝海南歷史的親歷者和最接近者,唐胄在正德《瓊臺志》里詳細描述了海南衛所建造城池的基本情況,這給我們了解當年的情況提供了較為可信的依據。
海南衛城池是在瓊州府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其中尤以衛指揮張榮功勞最大,使得城池從西北到東北長四百丈,從城北沿著城東至城南長三百四十四丈,寬二丈,高二丈五尺,是當時海南規模最大的城池。后來歷任瓊州知府和海南衛長官又多次對海南衛城池予以擴建。明代海南衛城池是今天海口府城的重要基礎。
清瀾千戶所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設置,最初位于今天文昌市東北,在萬歷九年(1581年)移至清瀾。萬州千戶所于洪武七年(1374年)設置,治所在萬寧市。南山千戶所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設置,治所位于今陵水縣。儋州千戶所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設置,治所位于今儋州市中和鎮。昌化千戶所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設置,治所位于今昌江縣昌城鎮。崖州千戶所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設置,治所位于今三亞市崖城鎮。這些城池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成為海南歷史鮮活的見證。除了水會千戶所外,其他衛所都實行州縣同治的做法,很好推動城池建設。
由于衛所重要的軍事功能,明朝時在海南島境內修筑了東西驛道,以保證道路暢通。洪武年間就已經形成以瓊州府(海南衛)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驛站,尤其以東西驛路形成環島交通要道,驛站與鋪舍交互設立。同時,明朝驛傳系統更為發達,分為水馬驛、遞運所和急寄鋪等多種類型。水馬驛(水路)主要由疾舟快馬遞送官府急件文書,飛傳軍事情報,同時作為驛站也負責接待過往官員并提供相應食宿,一般是30里設一驛站。遞運所主要用以運送軍需物資和朝廷貢品。遞運所只有一處,位于瓊州府海口都,于洪武九年(1376年)創立,負責運送軍需物資和貢品,直接對接海峽對面的徐聞沓磊驛。急寄鋪則負責遞送平常公私文書,由鋪司兵步行送達,兼管地方警情,一般10里設一鋪。水馬驛和急寄鋪各成系統,但是也互有交集,驛站夫馬不能抵達之處由鋪司兵負責遞送。
此外,由于管轄面積較大,海南衛為了及時掌握軍事情報,還在全島很多地方設立了烽燧臺,“舉火燃曰烽,望其煙曰燧”。明朝初期,環海南島沿海東、西兩路共設106座。地方志書記載,“舊制無烽堠,今于沿海緊關去處設立一百六座,差兵夫晝夜瞭望,遇警放煙,稽古制也。”由于年代久遠,這些烽燧臺大多已經灰飛煙滅,無跡可尋。但是在海南西部海灘,還有昌拱烽燧(位于臨高臨城鎮昌拱村附近)、龍豪烽燧(位于臨高角附近)等遺址靜靜矗立,見證著時間的滄桑。
明代衛所制度不僅對海南軍制產生重要影響,還對海南后來地名產生了很大影響。當今,在海南定安、東方、樂東、陵水等縣市,依然使用八所、九所、十所等地名,這可謂是明代衛所制度在當下的遺存。

伏波將軍馬援。(資料圖片)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