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往事,穿梭千年,廣袤無垠的南海,是太平洋與印度洋天然的海上走廊,絡繹不絕的商船揚帆穿行。在長期的海上通商貿易及生產、生活活動中,南海諸島眾多島礁及其海域都遺留下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行至今日,海南在水下考古領域的調查與發現,已經成為打開中國“大航海時代”歷史寶藏的一串鑰匙,“海底沉船”無疑是當中最為閃閃發光的一把。
濕浸浸的枯株朽木沉睡在海底,無盡地熬煮著時間,對乘風破浪的往日緘默不語。那個枯木消逝前的春天里,它們也曾在拼湊搭接后,滿載貨物,浩浩蕩蕩地航行在海上絲綢之路上,讓對外貿易的天塹也變通途。
一位歷史學者曾以“失憶的海洋”來感嘆中國藍色往事的追溯之難,史料的破碎斷裂讓這段歷史如碎片一般散落四方。而水下考古“喚醒”了在海底長久沉睡的眾多古代沉船,如同一片片珍貴的拼圖,拼湊起中國歷史上失落已久的“大航海時代”。
華光礁出水陶瓷器。
沉睡的古船
從暗無天日的海底被打撈起來,粗大的木頭讓人感受到這艘遠洋商船的規模,511塊船板經過3D激光掃描、拍照以及后期整理建模,還原出“華光礁1號”的前世今生。這艘定格在歷史汪洋中的“華光礁1號”,是我國在西沙群島的遠海地區發掘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該地點發現的沉船和遺物是我國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的重要史跡。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著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航行路線,在這滿載輝煌的絲綢古道之中,明珠璀璨,生機無限。海南島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沿海到東南亞的商貿樞紐,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來往于廣州、泉州、揚州等通商口岸的中轉站和補給站。
“舟舶往來,唯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唯謹,毫厘之差,生死系矣。”西沙群島暗礁眾多,在古代航海者眼中,這是一段令人生畏的航程。盡管危機四伏,但商人們仍然趨之若鶩。
八百多年前,有一艘滿載貨物的商船從福建泉州港揚帆啟航,向西南方向出發。誰也沒有料到,當船航行到西沙群島的華光礁時,一切都折戟沉沙,石沉大海,直到1996年才被中國漁民發現。在1998年的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中,西沙水下考古隊對深埋海底的“華光礁1號”沉船遺址進行發掘,沉睡多年的商船終于重見天日。
水下沉船實質上是人們在水下發現的最大文物,它既是所有水下古代船貨的承載體,同時也是我國古代造船工藝及遠洋航海技術的完整再現,其文物價值之高,提取及保護難度之強,都超乎想象。
海洋出水的古代木質沉船,在海水中浸泡了幾百年,木材腐蝕嚴重,含水量高。飽水的木質文物在進行長期保存前必須進行脫水干燥處理,然后才能進行船體復原。
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上平如衡,下側如刃,善走深海遠洋,破浪而行,經專家判斷,“華光礁1號”的真身是一艘“福船”,即南宋時期福建造的海船,與廣東造的“廣船”、浙江造的“浙船”并稱為宋元時期三大海船。福船的多重板結構、水密隔艙、魚鱗搭接技術展現了宋元時期中國造船技術的先進水平,使之成為宋代遠洋木帆船航行的主力船型。
在沉船的殘骸中,“水密隔艙”的痕跡讓人很是驚奇。這一自唐代發明的造船技術,是將從頭到尾貫通的整個船艙用木板分割為一個個獨立的艙區,即便其中一個艙區破損進水,船只仍然能夠保持足夠的浮力。水密隔艙技術不僅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還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性能,“華光礁1號”也是中國第一次發現的有六層船體構件的古船。
但即便擁有如此巧妙的設計,這艘大船還是逃不過沉沒的宿命,數百年來委身海底,歷經浪擊沙掩??脊抨爢T在考古發掘中發現,華光礁的礁盤上僅留下了沉船的下部結構殘骸,而上層甲板全無蹤跡。據此推斷貨船是在靠近華光礁處航行時,因駕船或操控失誤,導致船只被風浪托起,抬入到礁盤內的淺水珊瑚叢中擱淺,并造成船體破碎,成為沉睡在海底的絲路秘密。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