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光礁出水的青白瓷花口瓶。
部分水下考古遺址
“珊瑚島1號”沉船遺址
發掘地點:該遺址位于西沙群島東北部的水下礁盤上。
發現時間:2015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海南省文物局、三沙市政府等單位聯合組成西沙水下考古工作隊,對“珊瑚島1號”沉船遺址進行水下考古發掘。
特點:打撈出水的石構件多為修建祠堂或廟宇的建筑材料,與福建清代祠堂或廟宇中的石建筑構件近同,應是當時僑居東南亞一帶華人運往海外修建廟宇所使用的。
代表性文物:福祿壽人像、龍柱、臺階石、六棱柱等。
價值:這些出水的石構件十分珍貴,因為以往的水下考古工作中發掘更多的是瓷器、金子等,在現階段的西沙群島考古工作中,像“珊瑚島1號”沉船遺址如此數量和規模的石質構件發掘還是第一次。大型石質構件出現在清代沉船的船貨之中,說明這一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有著緊密的聯系,華人在東南亞地區的長期居住,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文化傳統和宗教形式,他們需要從中國本土引入構件到東南亞。
文昌寶陵港
沉船遺址
發掘地點:沉船遺址位于文昌市龍樓鄉寶陵港的近海海域,距海岸僅500米。
發現時間:自1987年以來,當地漁民的捕撈生產中陸續發現并打撈起銅鑼、銅手鐲、“永歷通寶”錢等文物;1990年文物考古人員對該遺址進行了為期十天的水下考古調查。
特點:寶陵港沉船應為小型近海貿易商船,其沉沒時間及所載貨物的年代應為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
代表性文物:銅鑼、銅制鎖、骨簪、青花瓷杯和大量“永歷通寶”銅錢等。
價值:明清時期,大陸與海南島之間的海上貿易十分頻繁,島上的少數民族以手工藝品和山林特產換取大陸生產的銅、鐵用具和陶瓷器等日用品器皿。寶陵港沉船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海南古代經濟發展史提供了有力的例證。
(王迎春 輯)
(本版圖片均由省博提供)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