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檔案館收藏的僑批。
歌曲《一封番批》深情唱道:“寄一封番批輕又輕,寄返二個艱苦錢銀報答雙親,人在異鄉終是客,夜夜做夢,夢中團圓。寄一封番批輕又輕,隔海日盼夜盼思念深,背井離鄉汗與血,盼個平安,價值千金……”
“番批”就是“僑批”,來自閩南方言,閩南語稱信為“批”,寄信為寄“批”。后來,“批”成為南洋華僑寄托銀信的代用詞,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兼具家書、匯款功能,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僑鄉。
異國他鄉闖天地
20世紀中期,如果你問一個留守家鄉的海南人,對生活最大的期盼是什么?也許大部分人會回答:是收到一封來自海外親人的僑批。
史料記載,早在唐代,海南島已是南海中西航線之要沖。清代鴉片戰爭之后,海口被辟為通商口岸,自此開啟了瓊島人民出洋打工的熱潮。據統計,從1876年至1908年,出洋的瓊僑總人數超過45萬人次,平均每年有1萬余人次出洋。而民國時期,瓊島遠游之風益盛,其中文昌人居多。
當時,漂洋過海的瓊籍華僑們,大多是來自社會底層家庭的青壯年,他們抱著掙錢養家糊口的美好愿望,期望在海外闖出一片天地。但現實談何容易,瓊僑在遙遠的異國他鄉,面對著陌生的環境,語言不通,前途未卜,只能憑借勤儉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做一些挖礦、割膠、開小商鋪等苦力活,艱苦謀生。而他們年邁的父母和弱小的妻兒則留守在家鄉,這就造成了千千萬萬個家庭隔洋分居的狀況。
“一船淚水一船人,一條浴布去過番,火船始過七洋洲,回頭不見俺家鄉,是好是劫全憑命,未知何時能回還。”一首民謠,記錄了當年漂泊海外中國僑民的艱辛。在異國他鄉,這些瓊籍華僑們白日干活無一刻歇息,晚上得空時便鄉愁綿綿。在漫漫長夜中,他們想念著在海一方的親人,備受思念和等待的煎熬。“凡遠走他邦求食,來往之函最為要也,見信即見面無異”,漸漸地,僑批——這種連接海內外親人的特殊紐帶便悄然形成了。
僑批源于海外草根華僑們個體的通訊與金融活動,非單純家書,亦非單純匯款,也不是兩者簡單的疊合。作為那個特殊年代的產物,僑批跨越重洋,建立起了國內外兩地的社會關系網和親情網。僑批最早由“水客”攜帶,全盛時期則由專門的僑批局解送。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刊登的《海南島僑批發展概略》一文曾指出,與廣東、福建等地相比,海南僑批業起步比較晚。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南亞地區海南人經營的批信局只有數家,主要是在海南華僑集中的新加坡和泰國,其中,新加坡有2家,為裕成號和曹琪記號。泰國58家批信局中,46家是汕頭人經營的,其余12家由客家人、海南人和其他地區人經營。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