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生是習近平天天編織的幸福夢,2012年11月15日,在他當選總書記后的首次記者會上,他就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6年新年伊始,習近平考察重慶,同樣強調民生。他指出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全面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滿足老百姓多樣化的民生需求,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撐起習近平總書記用數字編織的民生保障網。
圖為:2015年7月16日,習近平在延邊州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同當地群眾在一起。
三個保障:讓人民安心
2015年12月31日習近平在新年賀詞里用三個“保障”對黨和政府的民生保障工作提出新要求。他指出:“黨和政府一定會繼續努力,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人民生活改善、保障人民身體健康。”
習近平始終強調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015年5月29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公共安全連著千家萬戶,確保公共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自覺把維護公共安全放在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來認識,扎實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編織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歸根結底要體現為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和人民生活較快改善。群眾利益無小事。改善民生,首先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讓人們生活得到改善是最基本的保障。其次要格外關注困難群眾。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黨員干部要時刻將群眾疾苦放在心上,特別是困難群眾和貧困群眾。目前,我國還有7000多萬人民生活在貧困之中,讓他們脫貧,是“十三五”的重中之重。習近平提出,要用三個“格外”對待困難群眾。2012年12月上任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提出:“對各類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時刻把他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
毛澤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習近平說:“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要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就要發展體育運動,提倡全民健身。習近平強調:“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體育工作的根本方針和任務。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要保障人民身體健康還要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2012年10月習近平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衛生事業發展,強調把保護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中國將繼續推動衛生事業的改革發展,初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要保障人民身體健康還要保證“舌尖上的安全”。2013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必須正本清源,首先把農產品質量抓好。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要把住生產環境安全關,治地治水,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食品安全,也是“管”出來的,要形成覆蓋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更為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使權力和責任緊密掛鉤。
四個要抓:實現零距離
抓民生改善,關鍵在于黨的干部。如果能夠實現干部與群眾零距離,民生改善一定更快。干部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時時處處、切切實實關心群眾生活,緊抓民生之本、解決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憂。關鍵要抓住以下四點:
一是要抓重點,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二是要抓實在,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決不能開空頭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過高,否則就會失信于民。
三是要抓持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長期任務來抓,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
四是要抓組織,各級干部要帶領群眾一起干,通過辛勤勞動創造幸福生活,而不能領導熱群眾不熱,也不能群眾熱而領導不熱。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學習中國] [作者:孫宗鶴] [編輯:楊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