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生是習近平天天編織的幸福夢,2012年11月15日,在他當選總書記后的首次記者會上,他就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6年新年伊始,習近平考察重慶,同樣強調民生。他指出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全面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滿足老百姓多樣化的民生需求,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撐起習近平總書記用數字編織的民生保障網。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6-09/13/d1a3c6e2f197a043c16a2c0c20aaef9c.jpg)
圖為:2015年1月19日至21日,習近平來到云南昭通、大理、昆明等地,
看望魯甸地震災區干部群眾,深入企業、工地、鄉村考察,就災后恢復重建
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調研。
五大法則:夯實保障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三五”的最大任務,也是“十三五”時期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因此,保民生、促民生是這個關鍵時期的關鍵課題,習近平關于民生的重要講話中主要體現出五個重要民生法則。
一是底線法則。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十三五”期間,保民生、促民生的底線法則主要應該體現在平均底線、就業底線和減貧底線三個方面。
二是至上法則。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可以說,黨的所有工作都是圍繞民生開展的,民生是我們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是公正法則。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基本原則,也是人類共同追求。 “十三五”期間的民生改善,應充分體現法治公正、發展公正、分配公正。2013年7月23日,習近平在武漢主持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指出,要“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通過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讓全體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要讓廣大群眾“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四是全面法則。五中全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民生全面改善建議集。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說:“要著力保障民生建設資金投入,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保障民生鏈正常運轉。”
五是創新法則。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要創新、制度要創新、方法要創新;另一方面又要鼓勵全民創新,讓人民在創新中完成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2015年05月27日習近平在浙江召開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時指出:“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六個要求:明確工作重心
民生改善是一項系統的、艱巨的、復雜的工程。習近平對加強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確提出了六個方面的具體要求:
一是明確工作思路。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點保障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難的資助工作。
“守住底線”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為主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織牢民生安全網的“網底”;“突出重點”就是要對重點群體和重點地區進行傾斜;“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統全面的制度保障;“引導輿論”就是要促進形成良好輿論氛圍和社會預期。
二是明確工作重點。要注意穩定和擴大就業,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
三是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強化大企業社會責任。
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的推動力量,且與民生關系密切。據今年全國兩會發布的消息,我國中小微企業對GDP的貢獻超過了65%,稅收貢獻占到了50%以上,出口超過了68%,吸收了75%以上的就業,已成為我國吸納就業最重要的渠道。
善待和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著力點,主要是大力優化小微企業的發展環境,重點是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法律環境:要解決好小微企業稅費負擔重和融資貸款難問題;解決好小微企業市場準入等平等競爭機會問題;還要解決好小微企業的適用規制問題。目前,小微企業既缺乏法律制度的規范又缺乏法律制度的保護。
四是要加強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繼續完善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辦法,提高統籌層次。
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速度發展很快,各項保障制度建設都已全面展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也于2012年基本建立并覆蓋全國。但是,由于有些制度運行尚不到位,尤其是銜接轉換通道沒有完全打通,使得保障效果并非十分理想。
五是要繼續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加快棚戶區改造。
住房問題既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又是關系經濟健康發展、關系社會穩定和諧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速度,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滿足基本住房需要;多渠道籌集廉租房房源,完善租賃補貼制度。重點發展公共租賃住房,逐步使其成為保障性住房的主體。加快各類棚戶區改造,規范發展經濟適用住房。
六是要引導廣大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的工作的重點,也是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
政府要為不斷改善民生夯實制度基礎,增加財政支出。同時,每一個勞動者都要樹立主動就業、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要靠自身的努力奮斗改善生活,改變現狀,而不是靠等、靠要、靠補貼、靠救濟。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