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基礎、放眼長遠——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設邁出新步伐
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清晰地標注著制度現代化的時代命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論、制度等根本性問題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
全國人大常委會著眼于推動重點領域立法,通過關于廢止有關勞動教養法律規定的決定、關于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決議、關于授權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決定,素有“經濟憲法”之稱的預算法完成20年來首次大修,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經修改后正式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確定國家紀念日,通過了關于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關于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關于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關于設立國家憲法日的決定,制定貫徹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實施意見……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路線圖逐漸清晰。
同時,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加強專題詢問和各項監督工作、密切代表同人民群眾聯系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不斷推進人大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
人民政協圍繞加強協商民主制定年度協商計劃,完善雙周協商座談會制度。黨中央制定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繼續重點加強政黨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積極開展人大協商、基層協商、人民團體協商,逐步探索社會組織協商,推動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
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寶貴的資源。治國理政必須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廣泛力量。改革發展任務越是艱巨繁重,越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
黨中央從推動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在手上,及時出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為進一步健全決策咨詢制度,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提供了路線圖。
司法是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年來,一項項旨在建立公正高效權威司法制度的改革措施有序推出: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關于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在上海等6個省份啟動試點工作,司法體制改革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在北京、上海、廣東設立知識產權法院,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的運用和保護,激發社會創造力,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強大推動力,為公平競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創造良好法治環境。
——建立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加大司法公開力度;按照“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要求,在12個中級、基層法院試行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制定深化公安改革的框架意見等,一批基礎性、制度性措施相繼推出。
——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開展設立跨行政區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試點,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策部署實現了“早期收獲”,達到了領導小組提出的“新開門面要站在高起點上”的要求。
——針對“信訪不信法”問題日益凸顯,中央制定《關于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著手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解決。
一幅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改革圖景,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眼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更加凸顯出來。
把握方向、激發活力——文化體制改革開拓前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是夢想的靈魂。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提升。
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體制改革,《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是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最先審議通過的專項改革方案之一。目前,31個省區市都已按照中央要求制定下發具體實施方案,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扎實推進。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既要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共性要求,又必須充分考慮文化領域自身特點、特殊要求,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統籌處理好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
一年來,文化體制改革在新的起點上開拓前行,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創新體制機制為重點,增強發展活力,強化導向管理,繁榮文藝創作,推出更多優秀精品力作。各項改革舉措依次啟動、精心實施,96項年度重點任務全部完成,推動改革向面上展開、向縱深推進,引領著文化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文化建設呈現新氣象、新面貌、新格局,主旋律更響亮,正能量更強勁。
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標準化、均等化建設,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公共文化支持力度,引導社會參與。《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向社會公布,就像一張文化民生施工圖,宣示了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
中央和有關部門制定38個政策性文件,理順內外宣體制和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管理體制,密集出臺一系列文化經濟政策,涉及支持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和文化企業發展、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支持電影繁榮發展等諸多政策利好,為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強化內部管理,整合媒體資源,實現內宣外宣一體化發展。制定下發《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全媒體傳播體系初現雛形。
黨中央組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加強對互聯網網站、互聯網新聞、互聯網新技術應用的管理,網絡輿論空間明顯凈化。
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邁出新步伐,探索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推動文化企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進一步擴大文化對外開放,統籌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文化傳播與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著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文化的發展繁榮,離不開改革創新。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必將鑄實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體制基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