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掛著“非遺保護項目”牌子的海南粉生產作坊。
?
海口網8月30日消息(記者林菲攝影報道)一家門口掛著“海口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海南粉生產作坊,卻無生產許可證和工商營業執照。
28日,網友“憤懣控”投訴,三亞下一街45號是一家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生產海南粉的家庭作坊,每天從里面傳出的機器聲、腐米酸臭味嚴重影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
29日上午,記者在三亞街尋訪,在距離四五米的地方,就能聽到這家敞著大門的作坊里傳出轟隆的機器聲響,門口擺放著幾十個竹編籮筐,走近能聞到一股酸味。一位年約65歲的老人正在指揮著幾名年輕工人干活。這位自稱負責人的陳阿婆說,他們家的作坊已經經營了30多年,每天都有大量海南粉往外銷,至于鄰居投訴的噪音問題,她稱是因為機器老化,等兒子回來找人修理就不會吵人了。說著她帶著記者去看作坊里的生產機器,記者發現,這家作坊面積不小,顯得有些老舊的機器占了近一半后院,地板上流著污水,工人們生產時直接用手接觸食品。
在這家作坊門口,掛著一個金色牌子,寫著“海口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海南粉傳習所”字樣,落款為“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陳阿婆說,這個牌子是前年掛上的,很多媒體還來采訪過他們。而在這家作坊前廳里,記者看不到任何相關生產經營證件,陳阿婆解釋,證件都在兒子手上,并沒有掛在墻上。
記者從白沙工商所查詢了解到,該作坊曾在2004年用“吳多陽”的名字登記注冊過工商營業執照,但是4年后的年審時該作坊卻沒有在期限內提供生產許可證,所以沒有再頒發營業執照。海口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處工作人員也未能查詢到該作坊的生產許可證信息。
沒有生產許可證和工商營業執照的作坊,為什么能成為非遺項目?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稱,該作坊不但是“海南粉傳習所”,它的擁有者吳坤佩還是“海南粉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需要經過收集、篩選、文本記錄等多個過程,而申請的項目必須具有一定的歷史沉淀、民間口碑、領先技術等。從這些方面來說,吳坤佩的作坊在海口數一數二,基于文化保護、傳承的角度,中心將該作坊列為了“傳習所”,至于作坊有沒有證件卻不是他們考慮的范圍。
?
?
相關鏈接:
政府扶持民間傳承 海南黎苗非遺活力重現
三亞女孩學織黎錦:傳承技藝 保護非遺 [圖]
海口多個非遺項目展演獻禮“文化遺產日”
央視外語頻道檳榔谷拍攝海南非遺(圖)
海南申報非遺“傳承村”獲非遺保護專項資金
“天后祀奉”入選第四批海南省級非遺名錄
?
?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