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午,在海南龍塘粉第五代傳承人王世伯的家里,王世伯正在使用傳統的制作工藝來制作龍塘粉。(南海網記者陳麗娜攝)
十年夢圓——迎接黨的十八大南海網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第十期) 海南粉在海南是家喻戶曉的美味食品,是一種以大米為主要原料加工的特色美食,在海南已有上百年歷史。龍塘粉是海南粉的支系,其多味濃香、柔潤、爽潤,歷來受到廣大食客贊賞。它已成為海南龍塘鎮節日喜慶必備的象征吉祥長壽的食品,上百年來,它逐漸溶入當地百姓的生活之中,成為當地悠久文化的一部分,贏得龍塘人對它有著講述不完的美麗故事。如今,百年龍塘粉老店正邁向申遺之路。
五代相傳:喜宴上彰顯龍塘粉美味
9月18日,南海網記者來到海口古鎮龍塘鎮,采訪龍塘鎮政府的王主任。
“海南龍塘粉就是始創于世伯百年粉店,王世伯就是龍塘粉第五代傳承人。”王主任指著鎮上一家老店說。
這家百年老店,鋪面還是用火山巖砌成的老房子。早上8點,在不足40平米的房子里早已擠滿了當地的食客。熱氣騰騰的一碗碗龍塘粉,美味香飄四溢,食客均稱吃的很爽口。
“我們當地老人小孩都愛吃這家的龍塘粉,味道足,料多,每天必來吃一碗。”食客趙大爺笑呵呵地告訴記者。
在店內懸掛著一幅這家百年粉店簡介屏:“五代相傳,街坊名揚。高祖國裕,清末潛創。曾組志茂,經營順暢。祖父朝忠,三和業旺。父親應槐,子繼父行。改革開放,世伯妙傳。”
王主任告訴我們,這家店已經是五代相傳了,是百年老店了,在鎮上也是最有名的粉店,可以說是:“特色美食,惹人稱贊,旅游海南,榮登群榜。”
初見王世伯,他一個很敦實的中年漢子。世伯和妻子正張羅著要去當地仁三村委會道本村的一戶村民家做喜宴。
中午11點,記者隨同世伯來到了仁三村委會道本村的村民家里,世伯和妻子運來了兩百八十余斤的新鮮龍糖粉,以及特質醬汁、炒芝麻粒、牛肉干、香油、炸花生米等十幾種配料為中午的喜宴做準備。
“現在我們龍塘粉出名了,在上個世紀末,我們龍塘地區舉辦各種喜慶還是盛行使用炒作河粉為主宴席珍品,現在,龍塘粉,已經成為羊山地區(約二十萬人)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佳肴,現在我每個月都要接幾場宴席。”世伯興奮地說。
?
?
?
相關鏈接:
?
?
龍塘粉屬于海南粉的一個支系,一碗味道鮮美的龍塘腌粉要加入十幾種佐料。(南海網記者陳麗娜攝)
?
廣州出名:龍塘粉受港澳客人追捧
說起這家百年老店近10年來的歷史,世伯顯露出憂傷。他說,龍塘粉相比其它粉要白嫩,它比海口粉絲粗一點,比抱羅粉細一些,屬中粉,它具有粉質嫩爽,香味撲鼻,光澤明亮,可口。但是那么美味的龍塘粉其實只是在當地龍塘有名,時間久了,大家有時候卻索性把龍塘粉叫做海南粉。
世伯作為龍塘粉第五代傳承人,他想著要把龍塘粉發展起來。 2002年世伯開始海口、廣州兩地跑。世伯說,因為當時家里經濟條件不好,加之龍塘粉在海南當地并不出名,世伯就想著將龍塘粉推出去,發揚光大。
2004年,一名廣州老板恰好來到他的店里吃了他的粉,讓他去廣州酒店做師傅。世伯想著出去學點本領,另外可以更好推廣龍塘粉。不久后,就帶著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和老婆去了廣州。將店暫時留給弟弟經營。
廣州這一呆就是7年,世伯吸收了港、澳、粵的先進文化,其龍塘粉的味比原來的鮮美得多,久而久之,廣州一帶他做的龍塘粉在酒店里也越來越有名,因為技藝高超,味道獨特,受到一致好評,還得到一些港澳食客的追捧。2007年8月25日的《廣州日報》C5美食專版還專門介紹了海南人酒家的海南龍塘腌粉。世伯說,曾有老板開價十萬元買斷他的腌粉秘方,但他沒賣。他說他想做品牌加盟連鎖店。
始終心結:打造龍塘粉專利品牌
2010年世伯毅然放棄在廣州風風火火的工作,選擇回到海口,決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談到當初選擇回來,世伯說一是故土難離,二是不想再給別人打工。
回到家鄉的兩年時間里,世伯繼續接手這家百年老店,逐漸的客人也越來越多,世伯發現當地居民不會再把龍塘粉叫成海南粉。
世伯說,十年前也并沒有想著要把店做大做強,只是簡單的他想著去外地推廣海南粉,使生活能過得好點。十年后,觀念轉變了,有了自我保護的意識他,希望能夠將龍塘粉技術傳承下去,。
“目前我正準備先注冊一個商標,已經請專業人士設計好Logo了。就是世伯的人物卡通圖像,其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將龍塘粉申遺,把我的老店做大做強。”世伯說。
世伯介紹,這家百年老店,最早是他們祖父被為生計而開的。而世伯從十幾歲時就開始會做粉,也一直跟著做,一直傳下來經營到現在。現在由他接管。
當天,記者也親眼見到一回龍塘粉的制作過程。據介紹,首先將大米用水跑過兩天兩夜,接著將之在石磨里一勺一勺地碾成漿,然后將之放進布袋里扭緊,用杠桿加壓至米漿干固為止。其次將之放進大竹筐里,然后放入大鍋里用水約浸其三分之二體積時,再用適量的火候。第三,將剛煮過的漿團進行人工攪拌機攪拌,再用麻袋過濾,成半生熟的粉料。第四,在大鍋盛五分之四水量加火至水沸95度時,再用一個特質的器具使粉料成粉流在高溫鍋里形成了粉條。第五,制作成品后,將煮熟的粉放入冷水進行冷卻,再將之放入竹筐里面,海南龍糖粉就成功出爐了。
?
王世伯夫妻倆正張羅忙乎著到附近村民家接喜宴做龍塘粉。(南海網記者陳麗娜攝)
? 百年老店:頂著質疑聲開始龍塘粉申遺
今年,經過精心籌備,龍塘鎮鎮政府大力支持世伯將龍塘粉申遺。并協助世伯做了關于海南龍塘粉的調查研究報告。并向上級主管部門為“世伯百年粉店”申請龍塘粉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五代傳承人。
龍塘鎮政府王主任告訴記者,海南龍塘粉申遺,龍塘鎮第一次將飲食作為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申遺需要滿足的條件包括:上百年傳承史、存在活態傳承、在某個地區引起關注等。
現實中,世伯的想法和做法也遭遇部分居民質疑。他們認為,龍塘粉是海南粉的一個支系,目前僅僅在海口羊山地區食用,覆蓋范圍不大,如果要申報國家非物質遺產的話,是不是要做大做強粉業再說。并提出質疑:龍塘粉申遺有這個必要嗎?如果龍塘粉申遺,那么海南各種小吃不是都可以申遺了?
與此同時,支持世伯的大多數群眾卻認為,從珠崖郡遺址在龍塘,它從海南最早傳播推動海南文化的發展方面來看,將龍塘粉當成龍塘文化的傳播媒介,以其自身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贏得一致贊成,所以“龍塘粉完全有資格申遺”,讓更多人了解龍塘文化從而把龍塘粉產業做大做強做精做美。
展望未來:龍塘粉或將是前景不錯的產業
世伯說,如今龍塘粉,民眾們吃的津津有味,贊不絕口,已經成為羊山地區宴席上的美食中不可缺少的珍品,如婚宴、老人生日宴、小孩滿月宴、進室之慶宴、出嫁女集會宴等宴席。僅龍塘鎮每年都有近千場宴席,年消費量達數百噸。成為龍塘一個不可估量的產業。
“未來還有可能將海南粉的制作當成一種旅游資源,為游客演示,請游客動手自己制作。”王世伯說,自己會將小店一直經營下去,一直使用傳統的制作工藝來傳揚龍塘粉的精髓。
世伯說,他有四個小孩。其中3個女兒都會做粉,手藝都不錯。如何讓孫兒輩接著代代相傳,他說,現在一方面想著研究技術改良,讓18歲的兒子在外學烹飪,學習更好的手藝,然后再回來接手。
據相關部門統計,龍塘鎮在2011年共舉辦六千多長宴席,食用龍塘粉達867.1噸。而羊山地區有七個鎮,當地民眾在喜宴上都食用龍塘粉。龍塘鎮粉其實是一個發展前景不錯不的產業。
(南海網海口龍塘10月11日消息南海網記者陳麗娜)
高溫鍋里形成了粉條龍塘粉出爐,王世伯的妻子將剛剛成型的龍塘粉打撈上來給記者展示。(南海網記者陳麗娜攝)
?
龍塘鎮上的老人小孩都愛吃這家的百年老店的龍塘粉。(南海網記者陳麗娜攝)
王世伯繼續為實現他的愿望奔波,開始龍塘粉的申遺之路。(南海網記者陳麗娜攝)
海口古鎮龍塘鎮上的這家百年老店每天上午都是食客滿座。(南海網記者陳麗娜攝)
歲月無聲,幾易寒暑。海口龍塘鎮,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留傳至今百年老店的龍塘粉,既彰顯了這座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也孕育傳承著民眾的生活和文化。
十年前,王世伯走出龍塘去外面闖蕩,想將龍塘粉帶到外面的世界;十年后,王世伯回到龍塘,決定將龍塘粉申遺,打造自己的品牌。王世伯這家粉店的十年變遷——從一個普通小店到注冊商標再到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現在民眾對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的一個縮影。而這樣的轉變,一方面是民眾自身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政府的引導也功不可沒。在申遺過程中,龍塘區政府幫忙準備材料,統計數據,而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整合和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保護它的意義就在于體現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創造力。但是,申遺僅僅是一個開端,通過這種手段,讓更多鮮為人知、瀕臨失傳的文化項目和民間風俗受到保護,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我們希望王世伯申遺成功,我們也希望更多的人通過“申遺”的方式,保護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將其代代傳承下去。(作者:王麗娜)
?
?
?
相關鏈接:
?
?
?
?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