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劍博鰲
學者百家爭鳴各顯神通
關于《更路簿》的定義,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便各有說法,諸如南海漁民的“指南針”“護身符”“航行指南”“航海手冊”“航海日志”“南海百科全書”“南海天書”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11月19日,省內外百余名專家學者共聚博鰲潭門小鎮,一起從各自研究領域探討如何理解《更路簿》。除了常見的歷史學角度,地理學家探討了古代南海地圖的價值和意義,探討了南海的季風和海流規律;宗教學專家探討了古代的南海海神信仰文化,如108兄弟公信仰、泉州通遠王信仰等;信息和新聞專業的專家探討了《更路簿》的數字化應用和南海海洋文化媒介傳播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家們探討了海南臨高古代造船技藝、《更路簿》的保護與傳承、疍家民俗文化;學者鄭慶楊和楊衛平還從海南方言的視角探討了海南漁民對于南海島礁的命名來歷等。
絕大多數學者都認同更路簿“是海南島漁民在西南沙群島進行生產活動的航海指南”這一觀點。既是航海指南,大連海事大學航海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孫光圻便從航海史學角度,分析海南《更路簿》的定位、內涵和外延以及研究方略。在他看來,《更路簿》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古代航路指南,南海《更路簿》就是古代南海航行的《航路指南》。孫光圻認為從學科序列角度來講,它首先應屬于交通運輸學的航海學范疇。他建議將《更路簿》定位在航海學范疇,卻也認可《更路簿》的外延廣泛,能與經濟學、政治學、海洋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緊密相聯。
而當大家看到海南大學教授張軍軍設計的《更路簿》動畫片人設與場景時,一瞬間便能感受到多學科多角度研究《更路簿》的時代已然到來。
哩哩美民歌、疍家咸水歌、漁女的傳統服裝……海南漁民長期以海為生,形成趕海節、開漁節等獨特的民俗活動,這不僅構成海南島上一條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景線,從影視傳播學的角度,還可以將這些文化資源深挖、整理、記錄、研究、傳承,進行數字化集群建設。
張軍軍稱,以“海南漁民文化”作為創作脈絡,建立“海南漁民文化多媒體資源庫”,可將以《更路簿》為主題的動畫片等研究成果上傳至互聯網,不僅方便讀者觀看和閱讀,還能加快更路簿文化的國際性傳播。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