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廟的精美木雕。 陳耿 攝
張岳崧送匾至村廟
“公廟里曾掛有一塊道光年間的張岳崧題寫的牌匾,可惜在1958年被毀壞了。”吳崇福惋惜地說道,牌匾上刻有“靈佑桑梓”的字樣,是張岳崧贈給坡上村關公廟的。
張岳崧為何將牌匾送到坡上村廟?村中的老人們認為,張岳崧祖輩原是坡上村人,其祖母去世后就葬在坡上村附近,村里還有村民為其打理田地。祖母死后不久全家從坡上村遷徙定安高林村,當時張岳崧的父親張基偉年僅7歲左右。
“坡上村建公廟時,張岳崧將牌匾送到村廟,應是送回故里,是對村里的掛念。”
村中老人告訴記者,由于這塊匾已不復存在,公廟與探花張岳崧的聯系只能靠歷史資料來佐證。
關公廟中清代嘉慶年間的“祭祀會”牌匾。 陳耿 攝
公廟融入村民生活
69歲的村民梁學坦每天早上都會來到公廟前的空地,坐在廟前的百年欖仁樹下,看著空地上嬉戲奔跑著的小孩,梁學坦對這樣的生活非常滿意,深深覺得,這就是他一生的歸宿。
“小時候每逢節日,全村人都會在這里祈福,如今,我們這一輩的人則喜歡坐在這里聊聊天。”從出生到現在,這座公廟已經融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解放初期,廟宇還曾是鄉政府、農業合作社的辦公地點,也是坡上村建村以來的公共議事場所。“它不只是廟宇,還是學堂,是我們村前輩父老注重文化教育的歷史印證。我們希望它能更好地被保護起來,延續下去。”吳崇福說。
如今,廟宇因年久失修,部分墻壁塌裂,屋頂、屋檐敗落,木雕也已破損,“現在一下雨房屋就會漏水,再不維修將會倒塌。”吳崇福表示,“村民盼能將廟宇正式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讓它得到更好的修繕和保護。”吳崇福說。
?
?
相關鏈接:
古禮古廟古風存 首屆媽祖文化旅游節海口開幕探訪海口道蓋村古廟建筑群 留得下古建 留得住鄉愁“古廟拆不拆”與文物保護法也能“協商”嗎?海口百年古廟或將拆除 城市建設能否給文物讓路 ?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