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羅峰書院延續百年書香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9-06/24/54e1adfe90911e7a80eb11.jpg)
前身為羅峰書院的文昌羅峰中學,今年迎來了一百三十五歲誕辰。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明清時期,海南島上曾經學堂林立,書院幢幢,書聲瑯瑯,科舉入仕的文化名人不勝枚舉,然而,辦學至今的古書院并不多見。坐落于文昌市抱羅鎮的羅峰中學,始名“羅峰書院”,創建于1884年(清光緒甲申年間),至今有135年歷史,是海南現存最古老的學校之一。
愛國華僑捐資建校
走進羅峰中學,首先是一幢南洋風情的鐘樓映入眼簾。穿過鐘樓和新建的教學大樓,一棵有著130多年樹齡的古樹昂首挺立,簇簇綠葉依然生機勃發。
文昌是海南著名的華僑之鄉,羅峰書院的創建,也與愛國華僑有關。據羅峰中學校史記載:1884年,為振興教育,開啟民智,僑居海外的愛國志士云鳳若先生四方游說,籌集資金,得到大批海外僑胞及社會賢達的支持,建成正屋三進、橫廊八座、大客廳一間的學舍,名曰:羅峰書院,是當時瓊島內規模最大的學堂,開創了海南華僑捐資辦學的先河。
羅峰中學校長彭亞偉介紹,早期文昌抱羅鄉里地瘠民窮,當地沒有學校,有條件的家庭子女尚能外出求學,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卻很少有機會讀書,直到羅峰書院成功創辦,送子求學、尊師重教之風在當地逐漸流行起來。
據傳,書院落成之日,抱羅鄉里百姓奔走慶賀,“邑人稱羨,蜚聲遐邇”。想來,可能是當時教育資源短缺,以及羅峰書院的建筑規模堪稱鳳毛麟角的緣故。
早期,掌教書院的先后有徐蕓階、韓升階、韓鑒塘三位先生。其中,韓鑒塘曾經參與海南中學(原私立瓊海中學)的籌建。
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興辦新式學堂,先賢林熙甫、周經川、韓鑒塘及馮官堯等人,順應歷史潮流,于1908年將舊式私塾書院改為羅峰高等小學,時任文昌縣縣長李熙為新學堂題寫校名。由于教育制度更新,師生激增,原校舍不夠使用,于是通過擴建,增設校舍和食堂、校工室等,學堂聘任教員多為地方名士,還曾聘過兩位日本教員任教。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9-06/24/54e1adfe90911e7a80f112.jpg)
在羅峰書院舊址上發展起來的文昌羅峰中學。
幾經波折辦學至今
遺憾的是,歷經歲月磨難,由先輩嘔心瀝血創建起來的書院,于1926年被毀。愛國華僑和先賢志士痛心疾首,許多人為此奔走游說,謀為文化復興計,籌集捐款,不遺余力。
1931年冬,馮官堯、周成梅等先生主持,組建臨時校董會,決定將原校被毀的校舍鋤平,重新建樓房校舍,同時更名為羅峰小學校。新校舍分6期建設,歷時6年,即1937年才全部竣工完成,總共籌集資金約9.6萬元。新校舍落成之前,校董會暫租鎮墟店鋪當作課堂招生開課。
艱難曲折的辦學歷程背后,有著許多感人又有趣的故事。海南日報記者翻閱史料獲悉,熱心重建羅峰小學校的馮官堯,原是南宋渡瓊副將馮文俌的第二十一世孫,生于1869年,文昌抱羅人,自幼喪父,全賴溫厚、賢惠的母親云氏將其兄弟4人撫養訓育成人,他15歲時通經史,20歲便出口成章,宣統己酉年(1909年),作為拔貢前往北京,被任命為直隸州州判,但不赴任;民國九年(1920年),主政海南的趙士槐委任他為文昌縣知事,他也推辭了。
不戀仕途的馮官堯將一生投入辦教育和講學。他不但重建文昌縣立羅峰中學,參與創建私立瓊海中學(今海南中學),還在文昌縣立中學、省立瓊崖中學、省立第六師范、瓊山縣立中學等多個學校講學。他對教育一直有自己的抱負和見解,例如,他主張“講學”而不是“講書”,即主張深入淺出、融會貫通,教師不僅講授知識,更要啟發學生提問,他主張教師不只是傳授技能,還要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校內外的實踐活動中受到啟發,不斷學習、思考、提升;他還認為,學校的班級制度易造就平庸的人才,他主張因材施教,要注意低能與高才的不同教育手段。
“一代又一代的羅峰人始終辛勤耕耘、播撒真知、傳承文明,在文昌乃至海南的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回首校史往事時,現任校長彭業偉這樣感慨。
由于時代變遷,羅峰中學又數次經歷更名和重建,日寇侵瓊期間,學校曾經一度停辦,校舍房屋也被破壞得十分嚴重。1945年秋,日本投降,因校舍被損壞難以使用,抱羅鄉親父老擔憂失學子弟前途,于是舉鄉上下一致推舉周成梅、謝肖珊等人組成新的校董會,林廷華、韓漢英為名譽董事長,再次動員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和當地群眾捐款集資、重建校園,又恢復了羅峰高等小學,1947年發展為私立羅峰初級中學,附設小學部,聘請杜晉勛任校長。
重教古風代代傳承
可以說,羅峰中學135年的歷史凝聚著海南華僑華人的拳拳愛心,甚至有人將羅峰中學比喻成“愛心的明珠”,據不完全統計,自建校以來,先后已有逾500位華僑華人參與捐資助學。
文昌籍泰國華人云昌俊告訴記者,早前父輩們下南洋到海外謀生,有一定成就之后就開始回報家鄉。“老一輩華僑最關心的就是家鄉的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他們要讓后代們有文化。”
21世紀,為適應教育事業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善教學設施,文昌旅泰華僑符致炳先生帶頭捐款60萬泰銖,同時發動泰國華僑林鴻鵬、陳穎杜等200多人捐款,籌集資金為學校建起一棟5層共1700多平方米的教學大樓。
羅峰中學校內標志性建筑——鐘樓,原由香港瓊籍商人周文治捐資修建。2004年秋,周文治后代周德熙、周德仁、周德灝兄弟,發揚其前輩愛國愛鄉的傳統,捐資18萬元,將原建的南門鐘樓拆除重建。
羅峰中學校友、香港海南商會永遠名譽會長陳愛玲一直關心家鄉教育事業。2003年得知學校學生宿舍緊張,當時事業受挫的她仍然捐款35萬元,為母校新建一幢宿舍樓。從2012年開始,她還每年捐贈5萬元獎教助學。
2013年,羅峰中學高中部撤辦,成為一所初級中學,該校現有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00余人,教職工44人。
今年4月,時值羅峰中學建校135周年之際,多位海內外校友遠涉重洋相聚校園,共敘同窗情誼。羅峰中學校友會會長周經良說:“雖然我們離開學校已經很多年,但羅峰中學永遠是我們生命中最美好最珍貴的記憶。希望海內外華僑華人、校友們常懷感恩之心,一如既往關心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
?
?
相關鏈接:
蘇世民書院:一場學堂里的亞洲文明對話海南東坡書院存火患被掛牌督辦 管理處:將整改落實海南溪北書院:歷經滄桑文蘊猶存儋州東坡書院特色游受追捧 ?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