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忠武在雕刻根雕茶幾。
雕琢質樸之美
廖忠法的工作室內外,常年堆放著陰沉木、菠蘿蜜樹干或者其他木材。在普通人眼里,或許這只是一堆木材,而在廖忠法眼里,這些都是等待被雕琢成神態各異的作品的寶貴原材料。
這些原材料或從各地收購而來,或由客戶專程送來。每段木材雕刻成什么物件,廖忠法看一眼心里便有了譜。跟隨父親學藝30多年,他對木雕的每道工序早已了然于心。
開始雕刻之前,廖忠法首先會觀察原材料的形態和構造,在心中勾勒造型,然后用稍寬大的雕刻刀刻畫出心中的模型,再接著是一步一步地精雕細琢。
廖忠法介紹,木雕藝術包括木雕和七彩雕畫。木雕的題裁不限,不上顏色,雕刻完成即是成品。七彩雕畫則以神像和祠堂用品為主,常以紅、橙、黃、綠、藍、靛、紫等7種不同顏色進行描繪,涂上色彩,才能算真正的成品。
木雕藝術作品《虎虎生威》。
完成一件小型木雕作品,廖忠法大約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他的創作風格與工序,基本保留了祖輩流傳下來的制作技法。但是隨著創作工具的進步和時代審美意識的轉變,創作的成品有了差別。他指著置物架上的雕刻工具說:“這一套雕刻工具,大大小小有60多件,數量是以前的兩倍。大的雕刻刀,刀頭寬約20厘米,小的雕刻刀僅幾毫米,雕刻出的東西會更加精美細膩。”除此之外,成品在體態、神態上也更加自然,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近些年,木雕機械化、數字化技術運用逐漸流行。不少親朋好友建議廖忠法放棄純手工雕刻,但是廖忠法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機械雕刻的作品,雖然快且省事,也更精細,但始終不及手工雕琢帶來的質樸美感和親切感。
讓藝術走進千家萬戶
2017年,廖忠法成為澄邁縣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當時,廖忠法正在自家門前雕刻木像。澄邁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從此經過,在一番聊天之后,得知了廖家對傳承木雕技藝的歷史,便建議廖忠法申請非遺傳承人。此后,廖忠法創立澄邁縣木雕文化藝術館,經常與同類藝術愛好者交流學習。
近年來,在對傳統技藝的傳承探索中,廖忠法不再滿足于對傳統木像的雕刻,開始向各種技藝行家學習,游學于海南各市縣及鄉村。通過學習和觀察,他擴大了創作原材料的選取范圍,嘗試用椰子殼,木化石雕刻。在創作的體裁上,他把自然景物、動植物都納入木雕范圍。
廖光貴在給花瑰作品上底漆。
走進澄邁縣木雕文化藝術館,一眼望去,手工打磨的藝術茶幾、人物、動物……琳瑯滿目。這些造型各異的雕像是廖忠法與父親、弟弟等人的獲獎作品。
“因為我生長生活于農村,大自然的動植物我都很熟悉,也很喜歡,所以在創作上我想盡可能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廖忠法說。有一次,他以老鷹為原型,雕刻出的一只正展開雙翅,向下猛沖的老鷹,形態栩栩如生、眼神凌厲,鋒利的鷹爪上正抓著一條掙扎的鯉魚。此作品名為《大展宏圖》,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澄邁縣木雕作品評比中獲得優秀獎。因為他創作的動物雕像越來越多,也越來接地氣。系列作品被澄邁縣文化館、非遺中心作為代表性作品收藏、展示。但他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自費去上海、江蘇、福建等地考察學習。同時在網上學習年輕群體感興趣的繪畫技巧、彩色搭配以及木雕造型。
談及未來的打算,廖忠法說,他希望有更多好作品進入千家萬戶,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參與到技藝傳承中來。從1996年至今,廖忠法已經帶領了本家族的9個孩子學習木雕,其中最小的15歲。在帶徒授藝方面,廖忠法要求嚴格,每個跟著自己學習雕刻的學徒,都要從最基本的木工開始。
最近,廖忠法正在當地籌建工廠,計劃建成木雕藝術教育實踐基地,讓青年學生參觀學習,也讓當地貧困、殘疾的青年人群參與進來。
(圖片均由王家專攝)
?
?
相關鏈接:
安徽廬州木雕非遺傳人修復百座祠堂 傳承面臨后繼無人浙江洞頭木雕藝人:不忘初心 雕琢舊時漁家滄桑六百余件木雕展示清末民國時期海南民間藝術 精雕細琢民國瓊北風情七年收藏數千件民國建筑構件 滿屋木雕“會說話” ?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