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海南五指山市:在創新中保護黎族苗族傳統文化[組圖]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李夢瑤 劉釗 時間:2019-09-09 09:27:25 星期一

      原標題:從傳承到發揚,五指山市在創新中保護黎族苗族傳統文化

      傳統民族文化插上“活化”之翼

    五指山市三月三祭祀袍隆扣典禮。 武威 攝

      “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相見才有味,阿妹哎……”9月6日15時許,悠揚的樂聲從五指山市思源實驗學校的校園一角傳出。長長的灼吧(傳統黎族樂器)低緩婉轉,兩支鼻簫清雅而略顯哀怨,搭配音調明亮的西洋吉他與節奏歡快的非洲鼓,碰撞融匯出一曲混搭風的《久久不見久久見》。

      這是一場由中學師生、民間藝人與音樂愛好者共同帶來的“快閃式”創意表演。當傳統遇到現代,民族融合西方,創新的手段賦予黎族苗族文化新的活力,類似的場景也正在過去幾年的五指山市的街頭與村寨頻繁上演。

      飄香的五色飯、醇厚的山蘭酒,精美的黎錦苗繡,保存完好的黎族原始村落與習俗……海南中部山區五指山市千百年來聚居著一代又一代的黎族苗族兒女,孕育出最地道、最純粹的民族傳統歷史文化資源。

      近年來,五指山市政府和民族文化民間機構將這些散落的、隱形的傳統民族文化信息重新挖掘梳理,通過守住原始民族村落與傳統技藝的“筋骨肉”,推動其活化創新,并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如今五指山從文化資源走向文化敘事,正提煉出黎族苗族原生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氣神”。

    黎人文化公司在五指山思源實驗學校跟學生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傳承民族文化。武威 攝

      發掘與保護 守住傳統民族文化資源的“筋骨肉”

      位于五指山西麓的一片山坡上,數列傳統“干欄式”木板構造的房屋順山勢而建,長長的茅草自屋頂呈“人”字狀垂落,折射出黎族傳統民居從“船形屋”向“金字形屋”演變的軌跡——這里是被譽為“黎家第一村”的毛陽鎮初保村,擁有著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傳統黎族民居群,于2005年列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一面是濃縮著黎族生活、文化變遷的寶貴科研價值,另一面卻是茅草房不再適應現代生活,村民渴望住上瓦房或平房的心愿,文化遺產保護與民族地區發展的矛盾究竟該如何平衡?

      2010年以來,五指山市將初保村茅草房保護、整村搬遷改造重點村莊項目,與毛陽鎮風情小鎮規劃、新農村建設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留住老村原始面貌之余,讓76戶黎族同胞搬進1公里外的二層小樓,圓了祖祖輩輩的“安居夢”。

    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武威 攝

      如今,到初保老村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初保新村的村民們也借勢發展起民俗鄉村游。

      這一因地制宜的非遺保護舉措,是五指山守住民族文化資源的縮影之一。而在更廣泛范圍內的民族聚居村寨,村落文明中孕育出的生活方式、文化空間與人文肌理得以延續,并成為激發鄉村活力的新經濟增長點。

      不拆房、不砍樹、不占田,坐落于巍巍五指山腳下的水滿鄉毛納村以“咕嘎緣”(咕嘎:黎語“青蛙”)這一黎族圖騰為主線索,保留黎寨原始風貌之余,用具有少數民族圖案的景觀小品對村莊配套設施加以升級改造,將其打造成獨具鄉土民俗魅力的旅游扶貧村,吸引游客頻頻“打卡”。

      每天傍晚,這座被青山環繞的黎族村寨會隨著準點敲響的鑼鼓熱鬧起來。“走,練舞去!”村民王梅陳和同伴們放下手中的農具,直奔村里的文化大舞臺。歌舞編排靈感來自日常的勞作場景,就連道具也只是隨地取材的竹筐、椰殼等物什,村民們將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歌舞記憶還原成日常一幕,與身后的船形屋、黎族圖騰交相輝映。

      “活”起來的民族文化,遠遠不止傳統建筑風貌。如今在五指山的各個黎族村莊,可以和黎族歌手在一起唱上幾嗓,可以拿起織機親手織一織黎錦,也可以跟黎族婦女一起學釀山蘭酒、制作竹筒飯……游客們體驗到原汁原味的黎族風情,傳承了數千年的民族文化亦憑借生產性方式得以保護。

    七色飯。武威 攝

      傳承與發揚 讓民族文化資源動起來、活起來

      諸多誕生于農耕文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的變遷與傳承人群的日漸式微下,往往被主流視角貼上“冷門”“古老”等標簽,成為束之高閣的“活化石”。而提及非遺傳承人,腦海里浮現的也總是那么一群年紀略大、雙手布滿老繭的“老頑固”,不計時代喧囂,不肯朝前看。

      到非遺展覽展示活動上轉個幾圈,才發現被游客團團圍住的傳統手藝人,已是清一色的年輕面孔。

      “現在學習織錦這門傳統手藝的人可多了,從大人到孩子都有。”五指山市番茅村村民劉香蘭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紡織技藝”傳承人,過去的幾十年里,除了每周在村里的黎錦傳習所教授同村婦女們學習織錦,還會定期走進學校,手把手地向學生們傳授黎錦紡織技藝。

      五指山市通什中心學校在三至五年級開設了黎錦紡織技藝實踐課,每學期啟動報名時都會瞬間滿額。而在五指山思源實驗學校的校園一角,甚至專門開辟出一處黎族竹木器樂校園培訓基地,每年吸引近百名學生報名。

      “我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學,現在已經會用鼻簫吹《小星星》《搖籃曲》《小蘋果》,還有《久久不見久久見》了呢。”12歲的黃雅詩是五指山思源實驗學校七年級的學生,她會在每周四下午的最后一節課,和同學們一起探索黎族傳統竹木器樂的魅力。

      不久前,這群黎族竹木器樂的“小小演奏家”們去海口參加了一場演出,當一群嘉賓圍著他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鼻簫、灼吧與口口拜的區別時,黃雅詩也又一次感受到這門傳統技藝帶給她的樂趣。

    在傳統節日“三月三”五指山主會場活動上,少數民族姑娘著傳統民族服裝表演節目。武威 攝

      黃雅詩的黎族竹木器樂老師符亞榮,是五指山市思源實驗學校的一名化學老師,更是一名有著半輩子黎樂演奏經驗的老藝人。“上世紀90年代時教孩子們學黎族竹木器樂,學校和家長都認為我是不務正業,那時候真擔心這門技藝在我們這代人手里失傳。”讓符亞榮感到欣慰的是,近年來五指山全面推進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他也開始輾轉于學校、文化館、社會培訓班等各種場合,忙著將黎族傳統民樂傳承給更多的人。

      截至目前,五指山已建設1間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習館、8間黎族織錦技藝傳習所、8間其他各類非遺項目傳習所,以及4個傳承村,同時推動黎錦、黎族竹木器樂、黎族制陶技藝、苗族刺繡蠟染技藝、黎族竹竿舞等非遺項目進校園,逐步覆蓋全市中小學。

      一門門傳統技藝被納入系統性的教育教學體系,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活動也正走向學校、社區、鄉村及景區景點,被越來越多的公眾所認識、消費、欣賞。

      “每年舉辦‘三月三’及各種非遺系列活動,來自各鄉鎮的民間藝人都是舞臺上的演出主體,這讓我們從民間挖掘出一批優秀的黎族苗族傳統文化。”五指山市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相關負責人坦言,該市舉辦的每一次文化演藝活動幾乎都是對本土黎族、苗族精品文化的集中展現,這為本土民族文化提供了平臺,也為民族藝術在民間的生長注入了充足動力。

    在海南省民族博物館,游客在觀看黎錦織錦過程。武威 攝

      創新與融合 傳統民族技藝完成現代轉身

      如何讓當代人喜歡上傳統民族技藝,一直是非遺傳承面臨的問題。

      在拜師學藝中,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黎族織錦專業教師陳達谞發現,很多老一輩黎族婦女在理解圖形上存在斷層現象,一些人織錦時只是簡單的模仿。“技藝固然是根本,思維創意的短板卻制約了更長遠的發展。”在他看來,傳統民族技藝的生命力在于“表達”,既植根于傳統,又應該脫胎于傳統。

      一次次的“頭腦風暴”中,陳達谞和學生們大膽嘗試新的技法,打破絣染原有的單一色,在經線提花方面創造出多色提經織法,又與年輕人所喜歡的潮流元素結合起來,設計出大量帶有黎錦元素的玩偶、絲巾、手提包等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的產品。

      “這條圍巾在哪里能買到?”“你們有沒有網店?”……帶著這些黎錦文創產品參加活動時,年輕的手藝人常常能收獲不錯的社會反響。而讓“舊藝”穿上“新衣”的這條民族文化資源“活化”之路上,還有更多成長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年輕人正在接棒。

      海南山上黎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看好五指山市的民族文化資源,公司落戶于五指山市。在該公司懸掛著的一幅幅黎族蝴蝶或大力神圖騰的“黎錦制品”精美艷麗,可走近了才發現,眼前的“黎錦制品”實際上是由一塊塊馬賽克鑲嵌材料拼貼而成。

      “黎錦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場景畢竟有限,通過與馬賽克鑲嵌藝術結合,能讓它找到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該公司負責人卓書顏介紹,如今這一文創作品早已被廣泛運用于公共場所及家居裝飾,在市場上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新文創將文化資源變成現實生產力,新玩法則正讓傳統文化融入大眾生活。

    五指山少數民族高腳競速項目比賽。武威 攝

      一支黎族鼻簫,一把西洋吉他,一個非洲鼓,起承轉合中流淌出一段黎族小調或是流行情歌。這樣既古拙又現代、既質樸又“洋氣”的一幕,有時發生在五指山市區的燈光球場,偶爾也出現在水滿黎寨的田埂上。

      這是一支由五指山民間音樂愛好者自發組織的街頭樂隊,演出內容、時間和場合常常都是隨機決定。“我們希望能用一種更接地氣的方式,讓市民與游客感受到黎族器樂就在身邊,可以有多種多樣的玩法。”李志斌是樂隊中的固定成員之一,在他看來,民族音樂原本就來源于生活,通過創新傳播方式與融入現代審美,正產生出奇妙的化學反應。

    ?

    ?

    ?

    相關鏈接:

    海南五指山探索農文旅融合促鄉村振興
    云霧繚繞 海南五指山春色美(圖)
    國家級、世界級“非遺”聚集瓊洲文化風情街黎族文化長廊
    海南周刊|五彩黎韻:精品黎錦走出去 上百件黎族傳統織錦服飾全國巡展
    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亮相上海

    (編輯:云夢怡)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xx18护土| 精品欧美军人同性videos| 女人高潮被爽到呻吟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7777影视在线观看| ririai66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和拘做受全程看| 喷出巨量精子系列在线观看| 2022天天躁夜夜燥|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偷|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又大又硬又黄的免费视频| 被窝影院午夜无码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两只大乳奶充满奶汁|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 在线日本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第6页| 波多野结衣加勒比| 国产乡下三级全黄三级bd| 18禁男女爽爽爽午夜网站免费| 成品煮伊在2021一二三久| 亚洲人成网男女大片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app| av色综合网站| 小泽玛利亚番号| 久久亚洲伊人中字综合精品| 欧美色图校园春色|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色多多福利网站老司机| 国产清纯白嫩初高生在线观看性色| aaaa级少妇高潮大片在线观看| 学渣坐在学长的棒棒上写作业作文|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浪潮| 最好看的2018中文字幕高清的| 亚洲精品免费视频| 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久久精品|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翁熄性放纵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