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9-09/09/54e1adfe90911ee03d7535.jpg)
在海南省民族博物館,游客在觀看黎錦織錦過程。武威 攝
創新與融合 傳統民族技藝完成現代轉身
如何讓當代人喜歡上傳統民族技藝,一直是非遺傳承面臨的問題。
在拜師學藝中,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黎族織錦專業教師陳達谞發現,很多老一輩黎族婦女在理解圖形上存在斷層現象,一些人織錦時只是簡單的模仿?!凹妓嚬倘皇歉?,思維創意的短板卻制約了更長遠的發展?!痹谒磥?,傳統民族技藝的生命力在于“表達”,既植根于傳統,又應該脫胎于傳統。
一次次的“頭腦風暴”中,陳達谞和學生們大膽嘗試新的技法,打破絣染原有的單一色,在經線提花方面創造出多色提經織法,又與年輕人所喜歡的潮流元素結合起來,設計出大量帶有黎錦元素的玩偶、絲巾、手提包等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的產品。
“這條圍巾在哪里能買到?”“你們有沒有網店?”……帶著這些黎錦文創產品參加活動時,年輕的手藝人常常能收獲不錯的社會反響。而讓“舊藝”穿上“新衣”的這條民族文化資源“活化”之路上,還有更多成長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年輕人正在接棒。
海南山上黎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看好五指山市的民族文化資源,公司落戶于五指山市。在該公司懸掛著的一幅幅黎族蝴蝶或大力神圖騰的“黎錦制品”精美艷麗,可走近了才發現,眼前的“黎錦制品”實際上是由一塊塊馬賽克鑲嵌材料拼貼而成。
“黎錦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場景畢竟有限,通過與馬賽克鑲嵌藝術結合,能讓它找到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痹摴矩撠熑俗繒伣榻B,如今這一文創作品早已被廣泛運用于公共場所及家居裝飾,在市場上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新文創將文化資源變成現實生產力,新玩法則正讓傳統文化融入大眾生活。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9-09/09/54e1adfe90911ee03d7b3d.jpg)
五指山少數民族高腳競速項目比賽。武威 攝
一支黎族鼻簫,一把西洋吉他,一個非洲鼓,起承轉合中流淌出一段黎族小調或是流行情歌。這樣既古拙又現代、既質樸又“洋氣”的一幕,有時發生在五指山市區的燈光球場,偶爾也出現在水滿黎寨的田埂上。
這是一支由五指山民間音樂愛好者自發組織的街頭樂隊,演出內容、時間和場合常常都是隨機決定。“我們希望能用一種更接地氣的方式,讓市民與游客感受到黎族器樂就在身邊,可以有多種多樣的玩法。”李志斌是樂隊中的固定成員之一,在他看來,民族音樂原本就來源于生活,通過創新傳播方式與融入現代審美,正產生出奇妙的化學反應。
?
?
?
相關鏈接:
海南五指山探索農文旅融合促鄉村振興
云霧繚繞 海南五指山春色美(圖)
國家級、世界級“非遺”聚集瓊洲文化風情街黎族文化長廊
海南周刊|五彩黎韻:精品黎錦走出去 上百件黎族傳統織錦服飾全國巡展
海南黎族織錦服飾精品亮相上海
(編輯:云夢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