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9-09/09/54e1adfe90911ee03d5b15.jpg)
黎人文化公司在五指山思源實驗學校跟學生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傳承民族文化。武威 攝
發掘與保護 守住傳統民族文化資源的“筋骨肉”
位于五指山西麓的一片山坡上,數列傳統“干欄式”木板構造的房屋順山勢而建,長長的茅草自屋頂呈“人”字狀垂落,折射出黎族傳統民居從“船形屋”向“金字形屋”演變的軌跡——這里是被譽為“黎家第一村”的毛陽鎮初保村,擁有著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傳統黎族民居群,于2005年列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一面是濃縮著黎族生活、文化變遷的寶貴科研價值,另一面卻是茅草房不再適應現代生活,村民渴望住上瓦房或平房的心愿,文化遺產保護與民族地區發展的矛盾究竟該如何平衡?
2010年以來,五指山市將初保村茅草房保護、整村搬遷改造重點村莊項目,與毛陽鎮風情小鎮規劃、新農村建設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留住老村原始面貌之余,讓76戶黎族同胞搬進1公里外的二層小樓,圓了祖祖輩輩的“安居夢”。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9-09/09/54e1adfe90911ee03d601d.jpg)
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武威 攝
如今,到初保老村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初保新村的村民們也借勢發展起民俗鄉村游。
這一因地制宜的非遺保護舉措,是五指山守住民族文化資源的縮影之一。而在更廣泛范圍內的民族聚居村寨,村落文明中孕育出的生活方式、文化空間與人文肌理得以延續,并成為激發鄉村活力的新經濟增長點。
不拆房、不砍樹、不占田,坐落于巍巍五指山腳下的水滿鄉毛納村以“咕嘎緣”(咕嘎:黎語“青蛙”)這一黎族圖騰為主線索,保留黎寨原始風貌之余,用具有少數民族圖案的景觀小品對村莊配套設施加以升級改造,將其打造成獨具鄉土民俗魅力的旅游扶貧村,吸引游客頻頻“打卡”。
每天傍晚,這座被青山環繞的黎族村寨會隨著準點敲響的鑼鼓熱鬧起來。“走,練舞去!”村民王梅陳和同伴們放下手中的農具,直奔村里的文化大舞臺。歌舞編排靈感來自日常的勞作場景,就連道具也只是隨地取材的竹筐、椰殼等物什,村民們將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歌舞記憶還原成日常一幕,與身后的船形屋、黎族圖騰交相輝映。
“活”起來的民族文化,遠遠不止傳統建筑風貌。如今在五指山的各個黎族村莊,可以和黎族歌手在一起唱上幾嗓,可以拿起織機親手織一織黎錦,也可以跟黎族婦女一起學釀山蘭酒、制作竹筒飯……游客們體驗到原汁原味的黎族風情,傳承了數千年的民族文化亦憑借生產性方式得以保護。
(編輯:云夢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