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演豐更路簿中的水形風貌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期望 攝
演豐船隊下南洋
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瓊北大地震,東寨港一帶72個村莊沉入海底,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降臨海口演豐。從明末開始,演豐村民就與附近災民一道,造船闖海,遠走重洋,到越南、泰國、新加坡等地謀生。
以演豐鎮演海村委會祿尾村來說,這個坐落在東寨港邊的濱海小村,是聞名遐邇的海口僑鄉。全村聚居梁、林、饒3姓45戶,其中有40戶華僑。當年海口商民往返南洋,村民伐木制舟,設置羅盤,沖風斗浪,九死一生,從龍尾頭灣起航輾轉到泰國,由此逐漸形成演海村民持續幾百年的下南洋熱潮。
從明末到清初,船隊不斷擴大,逐漸形成規模。史載,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演豐人闖海的航船從18艘增加至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的73艘,噸量也從原先的200擔增加到300擔,載重量最大的達到500擔。遠洋船隊頻繁往返,促進了海洋經濟持續發展。
大海賦予演豐人民怒海行舟,思維敏捷,心理剛毅,頑強拼搏的精神品格。199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瓊山縣志·大事記》記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月,演海儒林村饒昭聰等村民,伐木制舟,設置羅盤,從龍尾頭灣開船出洋,直達泰國北汶。是年,演海儒林村僑屬陳貴福捐獻光洋200元,在龍尾頭灣建起第一座簡易碼頭,方便船停靠。”
造船出海,借船過海,創業他邦,心系故園,熱愛桑梓,是演豐人民的優良傳統。家鄉養育他們,他們報效家鄉,村邊的港灣,是演豐人民連結遠洋的紐帶。
海洋是走向世界的文化通道、友誼通道。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今天,挖掘歷史文化遺產,講述演豐闖海故事,發現海口通航指南,激活并發揮闖海“文化因子”,眼界會更開闊,精神會更強健。
(編輯:陳德文)